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0381767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土中国 ”的现代化道路探索 (一)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 “乡土 ”国家,在现代化发展 过程中,在其 “后发”国家的发展定位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充分认识 到解决 “三农问题 ”仍然是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专家学者们 对此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努力,本文试图以理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 国情,探索出一条融合 “乡土 ”工业化、渐进式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关键词:乡土中国现代化三农问题前言费孝 通先生在论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问题中一再强调,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的”,农民才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 ”。参见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M. 北京:北京大学

2、出版社, 1998.5一些人对此会有不认同,认为乡土性 是一个落后的属性,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甚至是中国现代化发 展的障碍。对于农民,负面的声音或许更多,他们甚至被一些人看做 是延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罪魁祸首,认为他们的贫穷落后牵制住了中 国经济的发展,他们小农意识浓重,极易满足现状,带着根深蒂固的 保守和狭隘。我想,这些人一定是误解了,误会了中国的农民和我们 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殊不知,正是这乡土,孕育了中华文明, 养活了中华民族这一人口繁众的族群;正是中国的农民,养活了现代 化城市里满是现代性的人们。虽然说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三农问 题”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三农问题

3、”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也 的确影响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承认, “三农 ” 在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发展阶段,乃至今天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 用。新中国建立伊始,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腾飞,创造更 多的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工业显然是一个更好 的突破口。这时农业便主动地退居次位,担负起了后援保障的职能。 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以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牺牲农业、农村利 益发展工业的漫长的时期。 1952-1978 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 “剪 刀差 ”从农业和农村抽取了 8000 多亿元资金。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 济得以持续高速增长,也有赖于农村改革、农民积

4、极性的提高和农业 的发展。为了中国发展的大局,他们默默承担了或许是不公的工农业 “剪刀差 ”,默认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 他们把“效率”带给了城市, 即使“公平”没有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 他们把获得发展的机会留给了城 市和“城里人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期待着并执着着最终有一天, 他们也可以实现 “共同富裕 ”。可见,今天的 “三农”之所以成了 “问题 ”, 有历史的必然在其中,今天的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用正确 的态度来对待 “三农 ”。目前,我国现代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工业有了 长足的发展,大部分城市人已经先富了起来, 但我们不能忘记, 农业、 农村和农民才是中国社会发

5、展的基石。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 不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 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 化”参见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2年 11月 8日。 只有农业、农村、农民都实现了现代化,才是真正的全面的高水平的现代化。一全球化背景下后发的 “乡土中国 ”1.后“发”国家的发展定位以 现代化发展模式来划分归类,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两个阵营:先发内生 型国家和后发外源型国家。 其中,“先发 ”与“后发 ”是以现代化起步的时 间界定的。 1949 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现代化的 “正 式”西“欧国家早在 17、18 世纪就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开始探索 现代化之路却是在两个世纪之后,而真正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现 代化建设,还要再晚一些 新中国成立之后。 ”参见孟英, 20 世纪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迪J,理论导刊2003.1启动。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时空序列中, 与先发国家 1 9世纪下半叶就已 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相比, 中国显然要位列 “后发”国家的阵营。 在先发国 家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富裕的 “示范效应 ”下,“后发”的中国被充分 调动起了发展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现代化建设中来。在现代 化建设的

7、过程中,我们固然可以借助发展的时间差充分借鉴和吸收先 发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优势,接受其教训以规避风险,降低现代化的成 本,这可谓是发展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清,时代的变迁使 得一些已被先发国家证明了的经验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等也发生了变化, 并不存在可供我们照搬的经验或照抄的模式。 同时,位列“后发”的中国 在发展的初期所面对的就是一个不平等的国际格局,先发国家按其自 身利益安排好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我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 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逆趋势的今天,作为 “后 发”国家的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接触 和碰撞,这其中机会与挑战并存。先发国

8、家的现代化起步较早,在发 展的过程中抢占了先机,以充裕的时间做保障,充分的占取了廉价劳 动力和各种自然资源,之后又利用国际秩序混乱时期所采取的殖民地 政策,将自己初期粗放型发展带来的各种弊端,包括社会、环境等各 方面的代价转嫁给了殖民地地区及其人民。而现今,这些国家都已经 完成了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的转化,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 ,并以主体的身份制定了 国际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都享有主要的话语权。目前,大多先发国家均已步入工业社会,有些 如美国已先期进入了下一发展阶段 -信息社会,这使得还没有并且在短 时间内还不

9、能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中国面临很大的内外部 压力。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 代化?怎么样去建设?目前建设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立足中 国“后发 ”国家的发展定位和全球化的外部环境进行思考, 我发现当前关 系到中国现代化大局的首要问题仍然是 “三农问题 ”。3.中国的 “乡土”国 情“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 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邓小 平.邓小平文选M,第2版,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406 页 ,邓小平如是说。可见,与先发国家相比,中国在发展时间上的落 差固然存在,但

10、更主要的差异或许是中国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 法比拟的数量庞大的农村和农业人口,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西方 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是作为现代化的阻力而消灭的。但在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中,农民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西方截然不同,农民也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农业、 农村和农民还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发展滞后仍 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因此,“三农问题 ”是中国考虑其现代化道路的基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二现代化理论探索与实践努力国际上对现代化的研 究,开始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并不断发展演变出现代化理论、依附 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这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学

11、术界起了一种振聋发 聩的作用。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特有的传统,决定了中国 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 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许多中国学 者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建构。下面我就着重介绍几个 有代表性、同时又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发挥了相当作用的理论。罗荣 渠的 “现代化新论 ”罗荣渠认为, “现代化过程的实质不是西化,而是工 业化,但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其涵盖面超过工业化。 ”罗荣渠 .现代化 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他在此书中对现代化 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认为广义的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

12、 引发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 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 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发社会组织和社会行动 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途径,通过广泛的经济技术改造和社会改造,迅速赶上现代工业国和 适应世界新环境发展的过程。 他指出,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是有工业革 命解放出来的现代生产力。要促进社会进步,必然要使生产关系适合 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农业人口过多,耕地面积远不足以让大多数农 村人靠农业 “致富”,8 亿多农民只有 18 亿亩耕地,一年只从事 3 一 4 个月的简单劳动,造成了

13、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多数人处在基本失业 的状态,随着当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劳力过剩导致的贫困问题更 呈现出恶化趋势。因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着力推动了农村 的工业化进程,这符合我国的国情, 也是广大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 “乡土”的含义就意味着 “落后 ”和有待开发,农 村的现代化一定意味着彻底告别乡土传统,也就是说,把农业转换成 工业,农村转变成城市。很少有人会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本身的 内在理路 -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 向现代化转化的可行道路。而罗荣渠却指出, “要积极的发掘传统中有 助于现代化的因素,使之发挥正功能,世界

14、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传统, 也没有与传统割断一切联系的现代化 ”,传统坂现代化”罗荣渠传统 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索 J,要具体的分析具体的传统,比如说,中 国的 “三农”,不寻求改善的话肯定会阻碍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如果处理好其间的各种关系,也能起到促进现代化发展的效果,现今 “异军 突起”的乡镇企业,就是发挥了其农业因素的积极作用,将其融合进工 业谋求的发展。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 “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 ”等就是最好 的例证。同时他也提出,现代化发展是多模式的。要用 “一元多线历史 发展观”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来看待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元 ”指

15、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 “多线性 ”则指同一生产力状 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具有一定 的独特性。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在空间上,全国农村东西南北的发 展程度极不平衡。各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社会结构都不 一样。在时间上,全国农村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迁。今天是村庄, 明天可能变为城郊。农村人口高度流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 价值观念都在深刻而且快速的变迁之中。因此,我们不能用先进地区 的办法来规范落后地区,也不能用落后地区的办法来约束先进地区, 而要因地制宜的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这一发展理念对我 国走

16、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多元化的现代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厉 以宁 “转型发展理论 ”所谓转型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既要实现体制的转换, 又要实现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双重 任务就是体制转换和经济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型以及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这并不能仅仅依靠提高生产 力,还必须要克服一系列不利于社会前进、经济发展的阻碍,主要包 括传统社会结构的制约,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厉以宁指出,让 广大农民富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实际收入,是中国通过转型发 展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的前提,也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厉以宁 . 转型发展理论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第219页目前,三农问 题”仍是中国改革的 “瓶颈 ”,关系到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一方面,农业 的收益比较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差,农村封闭落后,大量过剩劳 动力期待转移;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在城市里搭起简 陋的屋棚,形成城市中的贫民窟,给城市带来新的不安全隐患。如何 解决“三农”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从农业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