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0372405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古代圣人观思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浅谈中国古代圣人观圣人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犹如基督教思想中的上帝观念一样,对历史以及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圣人是一种最理想的人格式。圣人又时常被用来作为政治甚至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正当性的依据。圣人观是对圣人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也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圣人观具有面面观的性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而且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通过圣人观这一视角,可以揭示中国古代一时期的政治、文化特性以及整个社会的风貌。一、 圣人观的起源(一)“圣”的文字学探源“圣”字在甲骨文中是否存在尚有争议,但在金

2、文中的确切存在却已经成为共识。“圣”,说文解字:“望,通也,从耳,呈声。”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解释“圣”时认为许慎从字形上进行解释是不准确的,“圣”是会意字,与听、声同源。广韵认为“圣”与“聪”相通,为“闻也、明也、通也、听也”。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中也认为古“圣”字与“声”字相通。汉代人应动风俗通中解释“圣”说得更为通俗,“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曰圣。”这些记载是“圣”最初的意思,即是一种与听觉有关的能力,而且是一种普通的能力,虽然也有聪慧的意思。“圣”字最初的意思与智慧差不多,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东西。顾领刚曾从字源学上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得出结论:“圣”最初的意义“只是聪明人的意思

3、,“它所有的各种崇高和神秘的意义,完全是后人一次又一次地根据了时代的需要加上去的”。其实,“圣”最初不指一种人,应是指聪明。但是,顾领刚认为“圣”的观念有一个随时代变化而衍变的过程是很有见地的。“圣”字的衍变是朝着神秘、多能的方向转化的。在尚书中就已经明显表现出这种转化,泰誓篇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有圣,其心好之”,把“圣”与“技”并举,拔高的趋势已经显现。在洪范篇中说:“聪作谋,睿作圣。”在这里把“圣”与“聪”并列,还很正常,但在传中解释为“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就拔高了。孔子被后来人尊为圣人,但他本人却把圣人的标准定得很高:“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本人也从未以圣

4、人自居。在战国孟子时,已经是“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到汉代,圣人被进一步拔高,甚至被神化是这种趋势的继续。(二)圣与巫的关系辨析在古代,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圣的原型是巫。首先,巫在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掌管着与祭祀有关的事务。在所谓的圣人中,黄帝、炎帝、额项、尧、舜、禹等原始部族的首领的本身就是著名的大巫。管子心术下云:“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这与巫的职能是一致的。再加上字源上解释,特征上分析,可以证明圣的原型就是巫。但是,巫是圣的原型决不能理解为巫就是圣,圣就是巫。二者具有很多共通性,具有很大关联,互相渗透,但仍各自独立存在。 在时间上,巫的成熟要早于圣,早于圣人的

5、成熟。巫与圣人特点也有不同。巫属于宗教神学的范围,指向特殊的神秘的能力,而圣更多的指向人,指向人的智慧与道德,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巫是要做人与神沟通,所以通晓各种仪式,而圣要沟通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巫在远古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掌握了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很多资源。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巫发生转化和分化是必然的。圣人以巫为原型就是说圣人是由巫转化和分化而来的,其实后世的知识阶层都可以被认为是以巫为原型的。(三)圣化运动1.什么是圣化运动首先,什么是圣化运动呢?圣化运动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一种思潮。它是为了改变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的状况,试图为社会树立榜样与规范,进而改造现实。圣化运动也是为了证明自己

6、学术思想的正当性。圣化运动以美化先贤为手段,创造出很多圣人并确立了圣人的主体地位和阐明了其主导作用。这是晚周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条件下,探索如何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圣化是从周公开始的,他提出的“德”以及“以德配天”等使神下移而人的地位得到提升。春秋时期的“道”文化则以必然性将圣化再度提升起来,形成以“道”为核心的圣化文化。春秋以前所谓的圣人只是一般的普通人,稍微聪明一点而己,毫无任何神秘性可言。但从春秋时期开始,诸子不断以“性与天道”的理念赋予圣人,使其地位迅速提升,从一普通的词语上升为专有概念,从“耳听天命”的聪者变成“通天地万物一心”的主宰者。2.圣化运动的过程圣化运动的过程如何呢

7、?圣化运动的过程是漫长的。刘泽华说:“圣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发生于春秋,大成于战国。以后作为一种理性范式和文化精神,绵延至近代。”当然,也有人认为圣化在西周初年就已经开始。圣化在春秋时期才明显发展为一种思潮是毫无问题的。至于圣化运动的下限也存在争议,认为其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直到近代才结束的大有人在,但我认为圣化运动没有进行那么长时间,绵延至近代的只是“理性范式和文化精神”,即只是圣化运动影响到近代。圣化运动开始时的动机或背景是政治的失范,那么它的结束时间也应该从政治形势上着手分析。政治一统,专制制度确立到秦汉时就完成了,此时,运动所追求的圣王一体的目标实现,那么运动自然就会在此时结束。诸

8、子百家均以圣人为其理想人格,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把圣人看作智慧的化身和各种高尚品德的拥有者,还有他们均在圣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经过诸子百家的努力,圣人观走向成熟。可以说,百家争鸣的过程也就是“圣化运动”的过程。秦汉时期,在董仲舒等思想家的努力下,儒家圣人观取得优势并与政治结合起来。圣人观基本定型,圣化运动结束。3.圣化运动的影响圣人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圣”的观念起源很早,与远古时期的巫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其时的“圣”只是巫的一个能力特征,含有听觉敏锐,聪明智慧的意思。西周时,中国早期文化出现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化,“圣”也随之转化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形式。为确立圣人的主体地位

9、和阐明圣人的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圣化运动”。经过“圣化运动”,圣人观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而且成为能对政治、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的概念,内涵更为丰富。圣化运动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刘泽华先生曾总结说:“中国传统文化,就其历史形态而言,可作三段论:(1)神化阶段。三代时期,其特征为神道设教,率民以事神。(2)圣化阶段。自春秋至辛亥革命,从尊神转向尊圣,圣王即是神。(3) 民主化阶段。自辛亥革命至今,从圣人本位转向个人本位。这三个阶段,圣化阶段承上古,开近代。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的基本价值,皆于此段形成”。刘泽华先生研究圣化的出发点是对其进行批判以便批判专制皇权

10、,但他“圣化阶段承上古,开近代”的评价还是很恰当的。圣化运动促成了中国传统观念由崇神到尊圣的转变,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崇拜的是上帝、上天,但在圣化运动之后,人们的崇拜对象是圣人。由崇神向崇圣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转型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它突破了宗法制度的束缚,使人性得到解放。士作为代圣贤立言者,地位迅速上升,取代王官而成为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文化从王官下移到士,改变了文化的面貌。圣人重人伦、重道德使中国政治伦理化,思维方式上重视实践理性。圣人王化,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使混乱的社会秩序得到重建。创造圣人的过程也是对历史进行整理的过程。“三皇”、“五帝”的名称和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他

11、们的主要事迹在这个时期被整理并记载下来,散乱的帝王谱系逐渐清晰与固定。虽然有不真实的成分掺入,甚至有很多人为的假造伪传,但对上古历史和传说进行了大规模整理和精心梳理,加强了中国文化重史的传统。二、圣人观的成熟(一)什么是圣人观所谓圣人观,就是对圣人的观点、看法或者判断圣人的标准。那么,圣人观应该在人们提出“圣人”这一词语时就已经产生。但是,圣人观作为一种观念,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也无独立存在之必要。圣人的特征趋于固定和明朗是圣人观成熟的反映与标志。圣人观应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圣人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其特征如何?普通人能否达到又怎样才能达到?圣人观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社会风貌有着怎样

12、的关系?圣人是一种人,代表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具有智慧,拥有道德,带有明显的伦理化特征。诸子设计圣人是出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在人性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圣人具有最高道德水平和最高的智慧是各家的共识,虽然在具体素质上有差异。(二)诸子百家的圣人观圣人观的积极创立者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改造现实社会,刘泽华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的小序中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三点:君主专制主义;臣民意识;崇圣观念。”崇圣观念成了政治思想的主题之一。但圣人观的创立者不是现实中的执政者,他们所进行的只是思想活动,是理论的探索。圣人观在一个时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当时思想文化状况密切相关。圣人观是

13、诸子各家思想主张最集中的表现。先秦诸子都对圣人观非常重视,均有自己的圣人观。但儒、道、墨、法等在圣化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圣人观具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注重伦理道德,把仁、义、礼、孝等作为圣人的特征;道家在圣人身上寄托了无为、无争的理念;墨家心目中的圣人兼爱、非攻、尚同各家圣人观各具特色,甚至在同一个思想流派内部也有不同的圣人观,其原因是思想观念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孔子被公认为圣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汉代儒学定于一尊之后才形成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圣人观千差万别,还很不完善,但诸子百家关于圣人的论争提升了人们对圣人的关注,为圣人观的成熟创造了条件。(三)中国古代圣人观的成熟圣人观又是一种政

14、治现象。圣人观是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存在的,但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改造现实社会,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圣人是在政治失序的情况下被提出来,取代天、帝等人们观念崇拜上的角色与地位的。圣化运动的参与者们大都基于一种整顿社会秩序的理念,没有哪个没有政治目的,完全不受政治的制约。儒家成圣以“修身”为起点,但是其归宿却在“治国平天下”;就是庄子那样一个对权力鄙视、深恶痛绝的人也不免“应帝王”,“内圣外王”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当然就更不要提赤裸裸地以君主为本位来设计其路线的法家了。儒家注重伦理,但是其最终目的却是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只是其中一个步骤而已。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圣人王化和王权圣化,为王权寻找

15、合理性合法性根据,使专制成为一种合法、合理的存在。所以,圣化运动很容易被引上专制的道路,圣人观发展的历史就证明这一点。“秦圣临国”,秦始皇留在刻石上的话,为历代封建帝王以圣人自居的历史的开端。此后,“圣”字几乎被皇权所垄断。秦汉时期专制社会的建立标志着圣化运动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圣人观的成熟。三、圣人观念演变(一)圣人被智慧化圣人原本表示聪明者、智慧者, 但在演化过程中,圣人原初内涵中表示聪明、智慧的要素被充分扩大和强化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圣人要清天君、正天官、备天养、顺天政、养天情而全天功!要做到这些自然要具备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要“知通乎大道”。这就把“圣人”和“道”直接联系在一起,

16、构成其整个圣人观的基本内核。中国古人对于“道”对于圣人的情感均是非常虔诚的,他们将“道”视为贯穿整个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的普遍准则,而将圣人视为这种普遍准则的最高体现者,认为“唯圣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鹖冠子环流),甚至认为“道便是无躯壳底圣人,圣人便是有躯壳底道”(朱子语类卷一三0本朝四自熙宁至靖康用人)。惟圣人能够体现“道”的精神、把握“道”的真理,那么圣人无疑是天地间智慧最高者。(二)圣人被神秘化中国历史上“圣”、“神”二字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尚书大禹谟有言:“帝德广运,乃圣乃神”。“神”和“圣”互相诠释,代表着一种伟大、崇高、玄妙、深邃的气氛。孟子说,“大而化之可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