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036953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考题增分训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1(2017临沂模拟)(15分)材料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两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

2、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9分)解析:第(1)问,结合“诛杀成济”这一事件,从司马昭处理这一事件的目的上分析其原因。第(2)问,从对百姓的安置措施以及对蜀汉的原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安置上概括其措施;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上分析其作用。答案:(1)原因: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带

3、有感情色彩。(6分)(2)措施: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4分)作用: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5分)2(2017新乡调研)(15分)材料祖冲之,“专功数术,搜拣古今”,广泛收集从上古时代起直到6世纪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他还“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即大明历。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铜制机件转动的指南车,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以及类似于木牛流马的陆上运输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则将

4、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确定了的不足近似值3.141 592 6和过剩近似值3.141 592 7,的真值在这两个近似值之间,即3.141 592 63.141 592 7,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果,直到约一千年后,才为15世纪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所超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祖冲之科学研究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祖冲之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前五句话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该问为意义类的开放型题目,从中国与世界方面论述祖冲之的科学贡献即可。

5、答案:(1)特点:注重专攻;勤于实践;善于创新;领域广泛。(8分)(2)地位:祖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精确了圆周率的数值,他的数学研究成果长期领先于世界;他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7分)3(2017济南二模)(15分)材料曾国藩的洋务思想最早起萌于咸丰十年。北京条约刚刚换约,俄国公使表示,愿派兵船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曾国藩复奏认为,这是洋人主动向清政府表示和好,朝廷应该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将此两事妥为经划”,借以搞好同西方列强,尤其美、俄两国的关系,这样,“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两年后,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又有了进一

6、步的发展。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夷)务,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摘编自朱亚洲曾国藩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洋务思想。(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曾国藩的洋务思想。(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搞好

7、同西方列强,尤其美、俄两国的关系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得出主张与列强修好,记其“大德”,忘其“小怨”;根据材料“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求贤才为急务”得出内修政事,急求贤才;根据材料“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得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第(2)问,可以从进步性(思想上推动西学传播、实践上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未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即可。答案:(1)思想:曾国藩主张与列强修好,记其“大德”,忘其“小怨”;内修政事,急求贤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6分)(2)评析:有助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进西

8、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根本上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9分)4(2017成都检测)(15分)材料1937年“七七事变”后,侯德榜带领永利碱厂技术人员西迁重庆。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厂,生产纯碱。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专利。但谈判时,德方多方刁难,谈判被迫终止。侯德榜决心要走自己的路,开创制碱新路。1939年春,他在采购、通讯条件较好的香港设立实验室并深入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

9、,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2 000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侯德榜的新工艺使得食盐利用率可达98%;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1941年3月,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据李祉川侯德榜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侯氏制碱法”发明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侯氏制碱法”发明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1937年七七事变后,侯德榜带领永利碱厂技术人员西

10、迁重庆”得出抗日救亡的紧迫需要;据材料“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得出传统工艺与实际条件的矛盾;据材料“但谈判时,德方多方刁难,谈判被迫终止”得出向国外购买专利技术愿望落空。第(2)问,抓住材料第二段话,从对我国和世界产生的积极意义上分析。答案:(1)背景:抗日救亡的紧迫需要;传统工艺与实际条件的矛盾;向国外购买专利技术愿望落空。(6分,若答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亦可给2分)(2)意义:自主掌握先进制碱工艺,打破外国技术的垄断,推动了我国化工事业的进步;创新制碱技术,是世界纯碱工业技术进步的新高峰,为世界科技进步

11、作出杰出贡献;弘扬民族精神,振奋民众抗日志气,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每点3分,共9分)5(2017武汉模拟)(15分)材料一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他还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摘编自鲁迅文集材料二为了改造国民的精神,鲁迅一方面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奉行“

12、拿来主义”,当然,他所倡导的“拿来”也并非没有选择的“全盘西化”,在“拿来”的时候,他也还要“看一看”。摘编自刘晓华论鲁迅的国民性思想(1)据材料一归纳鲁迅的国民性思想。(6分)(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鲁迅的国民性思想。(9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可知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从材料“我们从古以来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知,盛赞“中国的脊梁”和“真的猛士”。第(2)问,结合鲁迅对国民性的思想主

13、张,从其思想自身的积极意义、对当时中国、对当今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评述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答案:(1)思想: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盛赞“中国的脊梁”和“真的猛士”。(6分)(2)评述:鲁迅对国民性的扬弃,是19世纪末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情怀;他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是相对客观的,改造国民精神的方法也相对合理;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对当今中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公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9分)6(2017吉林调研)(15分)材料司徒雷登(18761962),一个出生并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

14、燕京大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却提出了“使燕大彻底中国化”原则。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学术项目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视为学术质量的保证。司徒雷登出色的建设和经营,让燕京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迅速提升,短短十多年,已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在80多年前,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燕京大学存在了33年,注册学生不到一万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就超过1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

15、在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活动。(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徒雷登在中国取得的教育成就。(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得出创办中国化的燕京大学;据材料“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得出聘请中外著名学者任教;据材料“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得出推动燕大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第(2)问,根据其活动得出其对中国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从对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人才的培养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活动:创办中国化的燕京大学;聘请中外著名学者任教;推动燕大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每点3分,答三点即可得9分)(2)评价:长期坚持奉献于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大量且有建设性的工作;促使燕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