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重点总结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036733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寄生虫学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学重点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总论1. 五大寄生虫:疟原虫,锥虫,利什曼虫,血吸虫,丝虫。2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共生现象:共栖;互利共生;寄生3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4.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 tunis tic parasi te):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 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5.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6. 终宿主(defini tive hos t):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7.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 t):某一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某

2、些脊椎动物。在流行病学上,这些动物宿主 为保虫宿主&转续宿主(t ransport hos t):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进入正常终宿主后,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 9带虫免疫(Premunition):宿主感染疟原虫产生的一定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次感染,但同时其血液内又 有低水平原虫血症。10.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活血吸虫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对体内原有成虫没影响, 但对再感染的童虫有一定抵抗力11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在体内长期移行致局部或全身性 病变 原虫第七章叶

3、足虫(阿米巴)一原虫概述:1. 医学原虫(medical pro tozoa):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或非致病性原虫 二溶组织内阿米巴:1. 包囊:未成熟包囊含有糖原泡,成熟包囊含4个核,含棒状拟染色体,对虫株鉴别有意义 外质可以伸出伪足运动器,摄取营养内质含糖原泡和吞噬的红细胞细胞核为泡状核:中间为细胞核,核膜呈均匀分布的核周染色质2. 生活史:粪便(四核包囊)消化道(四核包囊脱囊)结肠粘膜(1,2核包囊)肠外组织:肝肺脑 一 穿过肠壁 一 结肠粘膜(滋养体)(滋养体)(滋养体)3. 致病:结肠病变:烧瓶样溃疡;阿米巴肿;肠外组织病变:肝、肺、脑脓肿:肝脓液由坏死变性的肝细

4、胞、红细胞、胆汁、脂肪滴和组织残渣组成, 因此呈巧克力酱样或果酱样4. 表现:肠阿米巴病:腹泻果酱色粘液血便,伴里急后重(急性);阿米巴结肠炎并发症:肠穿孔和继发性细菌性腹 膜炎肠外阿米巴病:肝脓肿: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痛,发热和肝肿大、伴触痛;肝脓肿穿刺可见“巧克力酱”样脓 液;肺脓肿:胸痛、发热和咳“巧克力酱”样痰脑脓肿:通常合并肝脓肿,可发展为脑膜脑炎;皮肤阿米巴病:常由 直肠病灶扩散到会阴部所致5. 病原学诊断:生理盐水涂片法:以稀便或脓血便中检出摄入红细胞的滋养体(快速送检,以防止滋养体死亡);脓肿壁发现滋养体碘液涂片法:主要针对慢性腹泻者,以检出包囊为准 溶组织阿米巴生活史:感染阶段和

5、感染方式:手口途径误食污染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四核包囊 寄生部位:滋养体寄生于结肠,滋养体肠外组织如肝、肺和脑等处 检验阶段:滋养体或包囊致病阶段:滋养体第八章鞭毛虫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1. 发育过程: 前鞭毛体:梭形,含有动基体(线粒体)和鞭毛等特征性成分,寄生于白蛉消化道 无鞭毛体:卵圆形,含有动基体(线粒体)和基体特征性成分,又称利杜体,在巨噬细胞中。4.生活史感染方式白蛉叮咬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巨噬细胞吞噬无鞭毛体:前鞭毛体糖蛋白GP36/巨噬细胞膜上的Fc或C3b结合介导 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无鞭毛体寄生于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处巨噬细胞内 人兽共患病:保虫宿主犬科类动物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

6、体在巨噬细胞内反复增殖导致巨噬细胞的大量破环是利什曼原虫的主要致病机理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但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免疫学试验显示抗体或抗原阳性病原学诊断: 骨髓、淋巴结或脾脏穿刺物涂片检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穿刺物进行培养和动物接种可提高检出率 (骨髓穿刺检查无鞭毛体是主要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二蓝氏贾第鞭毛虫(旅游者腹泻)1. 致病机理:吸盘对肠粘膜的机械损伤;原虫分泌物和代谢产物对肠粘膜微绒毛的化学性刺激;虫体与宿主竞争基础 营养等因素影响肠粘膜的吸收功能。2. 临床表现:急性:突发性恶臭水泻,胃肠胀气,粪便偶见粘液,极少带血“恶臭水泻”3. 病原学诊断 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急性

7、患者:新鲜标本立即送检,以查获滋养体确诊慢性患者:隔日查一次,连续三次,以查获包囊确诊 十二指肠引流或小肠活体组织检查:以提高检出率,但不易被患者接受4. 生活史感染方式和感染阶段: 手口途径误食被蓝氏贾第鞭毛虫4核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滋养体寄生于上段小肠或十二指肠诊断阶段:滋养体或包囊三阴道毛滴虫(只有滋养体)1. 仅有滋养体而无包囊,滋养体呈梨形,含有一个泡状核;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在虫体外侧前1/2处有一波 动膜。虫体借助鞭毛摆动前进,以波动膜的波动作旋转式运动2. 生活史: 感染方式和感染阶段:阴道毛滴虫滋养体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也可通过洗澡或上公厕间接传播

8、 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寄生在生殖和泌尿系统,常见于女性阴道后穹窿 诊断阶段:滋养体病原学检查:阴窥镜检查,显微镜检查阴道毛滴虫 第九章孢子虫一贫血的原因疟原虫 感染方式:按蚊叮咬 2个宿主: 终宿主按蚊;中间宿主 人 2个阶段/3个时期: 蚊体内发育阶段(蚊期),人体内发育阶段(红外、红内期)3个虫期:子抱子一裂殖体(子)一配子体(子) 2种增/生殖方式:裂体增殖、孢子增殖(无性生殖)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病原学检查厚、薄血膜法:取末稍血涂片、固定、染色、镜检。采血时间:P.v.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P.f.发作开始时总结:虫种鉴别:一看疟原虫形态,二看红细胞变化 生活

9、史:一个生活史,两个宿主,三个时期 致病:疟疾发作最典型,裂殖周期是机制,脑型疟疾最严重,再燃、复发要区分 诊断和防治:防治原则要记住,显微镜检是标准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雌配子体较大,胞质致密,疟色素多而粗大,核致密偏于虫体一侧或居中 雄配子体较小,胞质稀薄,疟色素少而细,核疏松、位于虫体中央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此配子体:新月形,核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虐色素多分布核周围。 雄配子体:腊肠形,胞质略带浅红色,核疏松,淡红色,虐色素分布核周围。疟原虫致贫血的原因:1、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2、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的红细胞。3、免疫病理的损害: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时,使红细胞隐蔽的抗原暴露,刺激

10、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的破 坏。此外宿主产生特异抗体后,容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附着在红细胞上的免疫复合物可与补体结合,使红细 胞膜发生显著变化而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并引起红细胞溶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疟疾患者的贫血程度常超过疟原 虫直接破坏红细胞的程度。4、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蠕虫第十一章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肝胆管,虫多时可移居到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中间宿主:淡水螺,淡水鱼虾致病阶段:成虫,虫卵 检验阶段:虫卵 口诀:虫卵最小像芝麻,第二中主是鱼虾。生吃囊蚴入胃肠,成虫塞得肝胆大。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 成

11、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一)、溪蟹(或喇蛄)(第二)等终宿主:人、虎、豹等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感染阶段:囊蚴 寄生部位:肺,异位寄生(皮下、脑、胸腔等)。致病阶段:童虫,成虫,虫卵 检验阶段:虫卵 斯氏狸殖吸虫(人兽共患)第一中间宿主:圆口螺科的小型及微型螺类。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和河蟹 转续宿主:野猪、兔、鸡、棘腹蛙 终宿主:猫科,犬科 布氏姜片吸虫1、成虫:肉红色,虫体肥厚,腹背扁平,呈姜片状。肠支波浪状弯曲2、虫卵:最大的蠕虫卵3、感染阶段:囊蚴4、感染方式:经口感染5、中间宿主:扁卷螺6、保虫宿主:家猪 7、人体寄生部位:

12、小肠8、致病:成虫 9、实验诊断:粪便查虫卵 10、终宿主:人,猪 血吸虫世代交替在终宿主体内的有性世代:进行有性生殖。在中间宿主体内的无性世代:进行无性生殖生活史中间宿主:钉螺感染方式:经皮肤感染(接触疫水) 寄生部位:门静脉和肠系膜上、下静脉(成虫) 致病 :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以及虫卵均可对宿主产生损害。其中虫卵的危害最大。 血吸虫寄生宿主:人体、动物感染阶段及方式:尾蚴、经皮肤感染。 临床主要表现:急性、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检查方式:病原学检查、结肠镜组织活检、免疫学诊断。肝吸虫和肺吸虫的不同之处:肝吸虫和肺吸虫的生活史内有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只是其中第一中间宿主;然而就血 吸虫而

13、言,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因此,钉螺的存在与否和血吸虫病的流行密切相关,灭螺能有效地切断血吸虫的 传播途径,是血吸虫病防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吸虫总结: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布氏姜片吸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感染阶段囊蚴囊蚴囊蚴囊蚴尾蚴终宿主人人、虎、豹猫科、犬科、灵 猫科,人不是其人人适宜宿主感染方式口口口口皮肤感染(接触 疫水)寄生部位肝胆管肺、异位寄生小肠门静脉和肠系膜 上、下静脉(成 虫)中间宿主淡水螺,淡水鱼虾淡水螺、溪蟹(或 喇蛄)淡水螺、溪蟹、 石蟹、扁卷螺钉螺致病阶段成虫童虫移行、游窜童虫移行、游窜成虫尾蚴、童虫、成 虫、虫卵最严重检验阶段虫卵虫卵、童虫童虫虫卵临床表现消化

14、道症状为主, 无特异性。肝损 伤、胆结石病变部位:肠壁、 肝局部出血、坏死 等幼虫移行症:皮下 游走性包块或结节 主要症状:食欲 差、发烧、乏力、 腹痛、腹泻等 血像:嗜酸性粒细 胞增咼:2040%幼虫移行症:皮 下游走性包块或 结节机械性损伤、变 态反应、消化道 症状丘疹或寻麻疹、 局部炎症、超敏 反应、静脉内膜 炎,静脉周围炎 局部静脉:虫卵 肉芽肿和干线型 纤维化病变 急性、慢性及晚 期血吸虫病。诊断粪便检查:直接涂 片法、定量透明 法、集卵法 十二指肠引流检 查:检出率咼,但 难以推广免疫学诊断、影像 学检查痰液中查找虫卵、 活体组织检查、免 疫学诊断病原学检查:皮 下包块或结节活 检

15、:童虫 免疫学试验粪便检查:直接 涂片法 免疫学诊断粪便检查:直接 涂片法、尼龙袋 集卵法、毛蚴孵 化法沉淀孵化法:简 称沉孵法直肠粘膜活组织 检查免疫学诊断防治控制传染源:吡喹 酮、阿笨哒唑、手 术切断传播途径;保 护易感者吡喹酮、硫双二氯 酚毗喹酮吡喹酮吡喹酮第十二章 绦虫圆叶目绦虫的成虫形态:成虫为带状,分为头节、颈节和链体 。链体有可分为生殖器官不成熟的幼节、成熟的成节 和仅含子宫的孕节假叶目绦虫的成虫形态:成虫为带状,分为头节、颈部 和链体 。链体有可分为生殖器官不成熟的幼节、成熟的成节 和孕节区别:圆叶目的头节呈球形,四个吸盘;假叶目的头节呈梭形,含两个吸槽 圆叶目:仅需一个中间宿主,个别可于同一宿主完成卵 六钩蚴 囊尾蚴(或棘球蚴等) 成虫假叶目:需 2 个中间宿主(剑水蚤,鱼或蛙),并需要水卵 钩球蚴 原尾蚴 裂头蚴 成虫 宿主:人是其唯一(或最主要)终宿主,猪或人可作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但人不可作为牛带绦虫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