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366343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六个分期:一 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二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四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五 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六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

2、制 政治 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 经济 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 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 经济 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 原始社会【政治】:禅让制【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二 夏、商、西周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一)夏商国家制度1

3、.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1.分封制:(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3)特点: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4)影响: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4、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2. 宗法制:(1)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3)特点: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血缘关系维系(4)影响: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稳定。 把“家”和“国”密切的

5、联系在一起3.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师宗法制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4.早期(夏商西周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具有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经济】(一)农业1.概况: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农具和技术:农具:木质的耒耜和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耕作技术:耜耕、石器锄耕3.水利设施:大禹治水4.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5.生产方式:集体耕

6、作(二)手工业1.概况: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官营手工业发达。2.金属冶炼业:夏春秋时期: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冶铁业:西周晚期已经有铁器出现,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广泛应用。(三) 商业1.“商人”的来源2.商周时期,政府鼓励支持商业发展,“工商食官”制度。【思想文化】1. 文字:商朝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形成完整体系。2. 日食:殷商记载的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相关记录。三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政治】(一)概况:1.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混战; 2.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 3.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改革; 4.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

7、现;(二) 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稅亩”;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1)魏文侯变法(李悝、吴起)(2)商鞅变法:A历史背景: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争霸战争不断; 经济上,铁器牛耕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得到发展; 军事上,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上,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B变法内容及影响:经济内容影响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巩固中央集权制

8、度;政治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轻视教化,实行轻罪重罚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轻视教化,实行轻罪重罚废除“世卿世禄”打击贵族特权,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新型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壮大地主阶级力量,扩大统治基础;树立新型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压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C变法特点: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方面。 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9、 历史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十八年。 推行力度最大,商鞅变法过程中,采取严厉手段,严厉打击了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成效最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D积极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 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E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

10、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导致秦的暴政;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F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商鞅变法措施全面彻底,行之有效。商鞅变法态度坚决,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取信于民。建立县治,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秦国君主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经济】(一)农业:1.农具和技术:铁农具、牛耕逐步推广,铁力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水利设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3.小农经济的形成:(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破产于鸦片战争之后)(1)基础:生产力的提高;土

11、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统治者的提倡;(2)基本生产单位:家庭(3)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4)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属于典型自然经济(5)优点: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6)缺点: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维持基本生活 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脆弱性(7) 影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一直到1956年)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二)手工业:1.金属冶炼:春秋时期

12、,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三)商业: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2.重农抑商政策3.自周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思想文化】(一)思想:百家争鸣(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1.背景:经济上:铁力牛耕推广使用,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上: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各种方案。 阶级关系上:各国诸侯为实现富国强兵,礼贤下士,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2. 学派A儒家:(1) 春秋时期:孔子【主要活动】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