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0366326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岛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岛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岛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岛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表现出规模膨胀、质量提升、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十个特点: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 98 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 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 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 1.9 万户、 18.5 万人,分别翻了 1 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 万户,私营企业达4.5 万户。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叶的比重已经从1998 年的13%提升到2002 年的 26.3%,总量

2、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 年的63 万元提升到当前的 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 374.46 亿元,增长了 1.4 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 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 517 户,过亿元的 5 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 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 40 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 2 户。第三是效益、贡献提升。 2002 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 年的 11.6 倍、 6.4 倍和 5.3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

3、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 2002 年完成 20.87 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 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 25 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6 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当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1: 12: 87,私营企业为1 : 43: 56,与98 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表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

4、 IT 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 79 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升。当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 5 件省著名商标和 36 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 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 289 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升。当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 1162户,比 1997年的 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

5、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升。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 1998 年至 2002 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 294 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 3.9 亿美元,同比增长74.7 ,高出全市平均增幅 58.1 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 亿美元。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 100 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 处,专业村390 个,专业镇 16 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 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

6、聚效应。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 2002 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 76.38%、 70.85%、 61.86%、 58.41%、 54.33%和 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第十是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

7、进一步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增强组织领导,构建政策体系,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扶持引导,强化监督管理,保证了民营经济的准确发展方向,民营企业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到去年年底,先后有90 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 24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政协委员,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已有90%左右建立了党组织。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有的主要问题分析纵向比,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较快;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外向度,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有比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

8、是经济权重偏低。 2002 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9.2 亿元,占GDP勺比重为26.3%,低于全省29%勺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的比重均在50以上,温州甚至达到90%;即使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外向度非常高的深圳市,民营经济的比重也达到了40%。民营经济总量偏小,强势民营企业过少,是造成我们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先进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一定水准上讲,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可能落空。二是规模实力偏弱。我市民营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主业突出、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

9、的大企业、大集团。我市的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不及广州市的 1/2 ,甚至达不到全国 102万元的平均水平,显示出平均规模实力不强。从单体来看,广州市注册资本100 万元以上的私企有 16587户,是我市的 2倍多。我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40 余家,过十亿的仅 1 户,广州、温州等市均有一批过五十亿甚至过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对应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就难以产生。温州民营企业拥有4 件驰名商标,我市现有的 6 件驰名商标中没有1 件是民营企业;西安、成都、宁波等市均有民营企业上市,我市民营企业上市一直未实现零的突破。三是外向度不够。 2002 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出

10、口 3.99 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它经济成分的增长,显示出活力强劲,潜力巨大。但因为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基数太小,远远没有形成对全市外贸出口的强力拉动。而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增长速度达到100%以上,宁波市去年甚至达到了5 倍。去年全市私营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市出口总量4.7%,而同期全省为16%,浙江省出口的70%以上由民企创造,温州更是高达95%。四是企业档次较低,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集中在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小商品等有限几个传统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缺

11、乏、竞争水平弱,抗风险冲击水平较差。而江浙一带在IT 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物流等领域均打破限制,允许鼓励民资大规模进入。据了解,当前民间资本已占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一半,全上海整个高速公路网投资中,七成左右直接来自民间资本。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一是政策不平等的问题。很多企业反映与公有制经济甚至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不平等,相关优惠政策不能同等的施加于民营经济。二是政策滞后的问题。我市关于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27”条和“23”条等政策出台于98 年和 99 年,随着形势发展和上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有些内容已经滞后于形势

12、发展的需要。三是配套措施没有即时跟上。仍有很多单位行动迟缓,部门 之间撞车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政策落实 不到位。一些政策落实过程中存有的“慢、拖、扣”现象应引起我们 充足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不但挫伤了民企发展的积极性, 而且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有。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 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有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有

13、。(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防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要应付30 多个部门,上缴50 余种税费,其中绝大多数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 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 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 中,绝大多数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 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别大。商业银行多考虑

14、 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有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 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 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很多区域因为国 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 受阻。(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

15、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要增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合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升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协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实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增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增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