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应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0360253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方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经方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经方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经方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经方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经方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方应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桥驿镇卫生院经方应用记录经方应用一、薏苡附子败酱散应用1.段某,女,38岁。初诊日期2009年8月12日。患者于1年前人工流产后出现月经行经时间延长,淋漓近20日,即或月经已净,则白带增多,且不时夹有血丝,逐渐出现腰痛、乏力,腰背怕冷,小腹隐痛,月经周期尚准,舌淡白、舌苔薄白有津,脉沉缓。辨为肝肾虚寒,寒湿瘀积胞宫,治以温补肝肾,利湿调经。方用薏苡附子败酱草散加味。制附片30g(先煎40分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白芷20g,皂刺20g,仙灵脾30g,炮姜30g,黄芪30g,炙甘草20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20g,泽兰20g,红花20g,香附15g,艾叶15g。3剂。每日1

2、剂,两煎取汁600m,于经前3至5天分3次服用。二诊(8月27日):患者于8月17日自觉月经即行,于20日行经,第二日量多、色红,行经5天后干净,经后少许白带;腰痛、怕冷、乏力、小腹隐痛等症明显好转;舌淡白、苔薄白有津,脉沉缓。方药取效,嘱其于下次经前再依原方煎服4剂。三诊(9月26日):本月19日行经,经量正常,经期5天,经净后无白带;腰痛、乏力、怕冷亦消失,精神佳,略有手足冷感;舌淡红、苔薄白有津,脉缓有力。2、陈某,女,40岁。初诊日期:2008年2月26日。患者半年前出现腹痛、小腹下坠感,白带异常增多,阴部潮湿,瘙痒明显;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正常,色暗红,夹有血块;平时怕冷,五心烦热。刻

3、下:白带量多,色白夹黄,味臭浊,下身水湿浸渍不适感明显;小腹部有下坠感;长期腰痛,经行加重,伴小腹冷痛;舌淡青,苔白腻水滑,脉沉。辨证:肾阳虚,寒湿下注,兼夹虚火;治法:温肾扶阳,燥湿止带,兼清虚火。处方:制附片30g(先煎40分),薏苡仁30g,败酱草30g,乌贼骨30g,白芷20g,皂刺20g,仙灵脾30g,菟丝子30g,补骨脂30g,黄柏20g,砂仁12g,炙甘草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药20g,苦参6g,黄芪30g,肉桂15g。4剂。每日1剂,两煎取汁600m,1剂分3次温服。二诊(3月4日):患者服3剂后,白带明显减少,下身水湿浸渍感随之好转,4剂后白带基本消失,五心烦

4、热亦明显减轻,腰痛、腹痛消失,无小腹下坠感;舌质淡白,苔薄白有津,脉沉。上方减去乌贼骨、皂刺、苦参,加炒杜仲20g。3剂。2010年1月8日,患者因感冒求治,问其带下病情况,诉服药7剂后痊愈,体质胜于以往,至今正常。3、黄某,女,38岁。初诊日期:2009年11月3日。患者3月前出现右侧少腹疼痛,自服药物后疼痛缓解。半月前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右侧输卵管卵巢囊肿,伴子宫后方积液,经治疗10天后复查,囊肿未见缩小。刻下:右侧少腹部隐痛不适,小腹胀满,腰酸疼痛,白带量多清稀,略有异味;舌淡青夹瘀点,边有齿痕,舌苔白、水滑,脉沉迟。平素腰骶部以下怕冷,劳累后腰痛加重,进冷食则腹胀明显。查体:右附件区轻度

5、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辨证:肾阳虚,水湿血寒内结。治法:温肾扶阳,温血除湿,活血散结,方以附子薏苡败酱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味。处方:制附片30g(先煎40分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桂枝15g,茯苓30g,赤芍药15g,桃仁15g,牡丹皮15g,白芷20g,皂刺20g,夏枯草30g,生牡蛎30g,仙灵脾30g,菟丝子30g,白芥子30g。5剂。每日1剂,两煎取汁600m,分3次空腹温服。二诊(11月9日):诉服药后泻下水样物,夹黏滞大便4次,腹胀消失,腰痛、腹痛明显好转,腰骶部觉发热,白带减少,舌淡白、苔薄白,脉缓有力。效不更方,前方继服5剂。服上药3剂后复查B超显示:右侧包块消失。患者已

6、无不适,嘱其将剩余药物服完即可。4、伍xx,男性,20岁。2006年11月20日初诊。2月前左臀部长疖肿,肛肠科以中西药清热解毒、消炎治疗2月未效,终成瘘管,后手术切除。不久右臀再发一囊肿,色暗红,疼痛,约鹌鹑蛋大小,按之质软。形体较瘦弱,平素怕冷、怕风,口稍干,舌淡红苔中黄,脉弦。予薏苡仁附子败酱散加味:熟附子3g,苡仁45g,败酱草30g,北芪60g,当归30g,鹿角霜45g,桃仁10g,冬瓜仁20g,肉桂3g(后下),乳香5g,没药5g。3剂。药后囊肿明显缩小,疼痛减轻。再服4剂。囊肿缩小呈黄豆大小,疼痛消失。继服4剂而愈。二、大黄牡丹汤应用1、患者,女,38岁,2006年10月4日初诊

7、。发热10天余,胸痛伴咳脓血痰7天。10天前出现恶寒发热,咳痰黏稠。当地诊所以“感冒”用西药(药物不详)治疗,3天后出现高热寒战,胸痛,痰量增多,逐渐转为脓血痰,腥臭异常。x线胸片示右中肺大片浓密炎性阴影,中间可见一直径约3.5 cm的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白细胞22.O109/L,中性O.89。诊断为肺脓肿,用西药抗炎治疗1周后,寒战消失。发热减轻,但咳脓血痰及胸痛未见好转,要求配合中药治疗。诊见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胸痛发热,身烦,面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T 38.9,热壅血瘀,蕴酿成脓,拟泄热化瘀,排脓消痈法。方用大黄牡丹汤加味。大黄12g(后下),桃仁12g,玄明粉9g(冲

8、),丹皮、生蒲黄、炒蒲黄各9g,冬瓜仁、苡仁、芦根、鱼腥草各30g,桔梗8g。服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服。10月7日二诊,大便得泻,身热顿减,痰量如前。胸痛程度减轻,T37.8。原方大黄减为9g,玄明粉减为6g,服5剂。10月12日三诊,痰量明显减少,脓痰中尚夹有血丝。T37.1。续服二诊方5剂,停西药。四诊脓血痰已消失,转为黄稠痰,量中,咳嗽时右胸部隐隐作痛,苔薄黄腻,脉滑。x线摄片与前相比,脓腔周围炎症大部分吸收,脓腔缩小,直径约1.8 cm,其间未见液平面。血白细胞12.O109/L,中性O.78,初诊方将大黄改为制大黄9g,加白及15g,减去玄明粉。服6剂后,胸痛消失,咳少量稀痰,精

9、神稍疲软,口干,舌偏红,脉弦。病已渐复,继以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合蒲黄、白及加减。调治月余而愈。 2、患者,男,39岁,2004年4月19日初诊。发热伴右上腹持续疼痛2天,刻下见急性痛苦貌,右上腹疼痛拒按,纳呆恶心,大便3天未解,舌苔黄燥,脉弦滑数。T38.6,血白细胞13.0109/L,中性0.82。B超示胆囊上下径9 cm,液平段增大,囊壁增厚。诊断为急性胆囊炎。治当泻热行瘀,利胆泄浊。用大黄牡丹汤加味。大黄(后下)、桃仁、白芍、川楝子各12g,玄明粉(冲)9g,丹皮9g。柴胡、延胡索各lOg,苡仁30g,服3剂。4月22日二诊,大便得通,腹痛大减,恶心消失,纳食转振,舌苔薄黄,脉弦滑,

10、T 36.9。效不更法,拟前方大黄减为9g,玄明粉减为6g,加金钱草30g。服6剂后复诊,症状完全消失。用四逆汤合金铃子散加减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 3、患者,男,40岁,1999年9月26日初诊,反复腹痛、腹泻、脓血便10年余,加重2个月。10年前,因饮食不洁及受凉后发病,每次经各种西药抗炎及中药治疗只能暂时缓解。2个月前因食瓜果病情加重,经某医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大便细菌培养,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予柳氮磺胺吡啶等西药治疗症状好转,但停药后又复作如前。现腹痛腹泻,泻下痛减,里急后重,大便稀薄,夹有脓血,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舌苔黄腻,脉弦滑略数。为湿热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

11、脓血。治当泻热导滞,调气行血。用大黄牡丹汤加味。大黄(后下)、桃仁、黄芩、木香(后下)、白头翁、赤芍、白芍各12g,丹皮、玄明粉(冲)各9g,黄连6g。冬瓜仁30g。3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9月29日二诊,腹痛、便次和脓血便均减,苔略黄腻脉弦滑。续服5剂后复诊,脓血便消失,大便质稀,夹有少量黏液,便前尚有腹痛,苔薄黄腻,脉弦滑。用大黄牡丹汤合痛泻要方加减,药用制川军、桃仁、木香(后下)、防风、酒白芍、土炒白术各12g,丹皮、陈皮各9g。冬瓜仁30g,川连6g。共5剂,10月9日四诊,大便形质已转正常,1天2次左右,腹痛消失,苔薄黄脉滑。用香连丸痛泻要方、香砂六君子丸合方加减,继续调治2个

12、月而愈,冬季嘱其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巩固,随访未再复发。 4、患者,女,29岁,已婚,2004年9月3日初诊。下腹部疼痛伴白带量多10余天。10天前出现两下腹胀痛伴腰骶部酸痛带下量多,质浊如脓发热,T 38.6。经妇科检查见阴道黏膜及宫颈充血,阴道内见有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两侧附件增厚、压痛。B超示:盆腔内有大量炎性渗出。诊断为急性盆腔炎。曾予青霉素、头孢菌素、甲硝唑等抗炎治疗近10天,发热已退,腹痛稍减轻,但白带症状如前。转中医科治疗。诊见:两下腹胀痛拒按,腰骶部酸痛难受。带下量多,质浊如脓,味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T 37.3,血白细胞16.0109/L。此乃湿热浊邪瘀

13、滞之证。治以泻热破瘀,泄浊排脓法。用大黄牡丹汤加味。大黄(后下)、桃仁、赤芍各12g。玄明粉(冲)、丹皮各9g,冬瓜仁、苡仁、红藤各30g,败酱草20g。共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服。9月6日二诊,服3剂后现两下腹隐隐胀痛,腰骶部稍有酸痛,白带量明显减少,色黄、质尚浊、舌苔薄黄腻,脉弦滑。原方减玄明粉,加白芷10g,服5剂。9月11日三诊,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均消失,白带量稍多于正常,色白,质略浊,舌苔薄黄,脉滑。用二诊方,将生大黄改为制大黄9g,服7剂后症状消失,经妇科检查正常。 三、麻杏甘石汤应用1、刘某,女,13岁。素体健鲜病,活泼可爱。近三月余,双目红赤,泪如泉涌,眼科诊断为结膜炎。经脱敏

14、、消炎治疗不效,来看中医。患儿双眼肉轮血丝鲜红,泪水汩汩,瘙痒甚,微痛,醒后双睑眵封无隙。耳廓后及鼻腔湿疮满布,形如粟米,抓破者有淡黄色水液渗溢,部分已结痂。鼻时塞,流清涕,微咳嗽,纳食、二便正常,喜食水果。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略数。观其脉症,此目疾、浸淫疮皆为湿蕴于内,复感风热,肺气失宣,风、热、湿内郁所致。治当宣肺、清热、化湿同步进行。拟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6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4.5g 苡仁15g 苍术15g 苍耳子10g 二剂二诊:鼻塞解,咳嗽止,眼泪大减,目赤亦轻,尤为明显者湿疹不再渗溢。原方续服三剂。三诊:双目不再红肿,皮肤结痂,逐渐脱落痊愈,嘱服参苓白术散一月。以防复

15、发。2、患者田某,男性,2岁, 症状:发热,咳嗽,喘,症状出现后立即就诊。临床所见:患儿可见到呼吸困难,并伴有咳嗽、喘,头身出汗,口唇发绀,烦躁。检查:两肺可听到大量的干性罗音,同时肺的中下部伴有吸气时限的湿性罗音;呼气时间较吸气时间长;心率快。脉搏滑数,舌红苔白;腹部叩诊见鼓胀;体温摄氏39.大小便可。诊断:急性哮喘性支气管肺炎初期。辨证:痰热内蕴,外感时邪,肺气壅滞,失于宣发。治疗:宣肺清热。处方:麻黄3克 杏仁4克甘草2克 石膏9克 银花4克连翘4克。水煎服。一剂。治疗经过:患者服药半小时后,上诉症状明显改善。守方治疗三天,痊愈。四、桂枝汤应用1、沈某,女,5岁,2011年10月6日初诊

16、。患支气管肺炎(恢复期),低热不退已1月余,体温每在37.538左右波动。偶咳,面色黄白,动则汗出,纳差,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调和营卫,固表清热。方用桂枝汤加青蒿、银柴胡、陈皮、糯稻根,5剂。药后热退,汗出减,但纳食仍少。上方去青蒿,加太子参、炒谷麦芽,继服5剂而愈。2、康某,女,6岁,2000年12月14日初诊。诉脐腹时有隐痛已2月余,伴纳食不香,夜寐汗出。曾在外院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胃B超:浅表性胃炎。体检:面色不华,腹部平软,脐上轻压痛,无肌紧张。麦氏点无压痛和反跳痛,舌淡红,苔花剥,脉濡细。此属脾胃不和,气机不调。治拟调和脾胃、温中理气。药用桂枝汤加白芍、陈皮、广木香、炒谷麦芽。连服1周,腹痛除,食纳亦增。3、王某,男,3岁,2005年11月14日初诊。素体易汗,近两月汗出更甚,寐则汗出,动则汗湿衣衫,内衣一日二换尚时时感湿。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