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人李东垣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0350796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名人李东垣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名人李东垣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名人李东垣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名人李东垣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名人李东垣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名人李东垣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人李东垣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东垣传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 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 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 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 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 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 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 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他出生在一 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 士有

2、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 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李杲二 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 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 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 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 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 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 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 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 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经过 多年临

3、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 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 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 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另有伤寒会要 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 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 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 伪尚待考。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 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 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 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夫

4、元气、谷气、荣气、清 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 胃气之异名,其实也。”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 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 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脾胃之气与元气的 关系,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 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水谷。而人生 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 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 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基于以上 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 脾土为中心。李氏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

5、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 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氏对 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 谢的作用。人身精气的转输升降,依赖于脾胃的升降来完成 脾胃的升降作用对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 升降失常,将会出现多种病证,“或下泄而久不能生,是有 秋冬而没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 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这里,李氏将内伤病归纳为两种病 变,一种是升发不及而沉降太过;另一种是久升而不降,而 其根本原因均在于脾胃的升降失常。这样,脾胃升降失常则 成为内伤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对待升降问题,李杲又十分重 视生长与升发的一面。因为人的健康,生

6、机的活跃,生命的 健壮,主要是正气充足的原因。保护正气,必须重视脾胃之 气的升发作用。李氏认为,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 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 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 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 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 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 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 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 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 也都可以通过脾胃

7、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 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 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 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 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李氏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 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 病机。因此,在治疗时,李氏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 调整升降失常作为其治疗大法。补中益气汤是他创立的名方 之一,也是其遣药制方的代表。全方由人参、黄芪、白术、 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组成。在用药上有三个特

8、 点,其一,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胃之气,以助肺气固皮 毛;其二,用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助长脾气升发之力; 其三,用炙甘草既可补中又可泻火热,以防止阴火炽盛耗伤 正气。其中益气升阳为主,泻火为辅,适用于以气虚清阳不 升为主者。若阴火炽盛之象较为明显,李杲又补充说:“少 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 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对于苦寒泻火,或解表散火诸法,李杲有时也不放弃, 甚至单独应用。但其应用是十分慎重的,认为不可久用,因 为寒凉大过,可以耗损阳气。而苦寒太过,更易于伤胃,可 导致脾胃更虚。而且非阴火炽盛时,不可选用。其选用泻火 之法的目的,是用泻火之品将炽盛的

9、阴火清降,以防止过炽 的火热损伤元气,具有保护照顾元气的作用。选用泻火之品 使浊阴下降,又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发。当然,选用时般 应适当加入益气和中之品,使人身正气有所补充。李杲在治 疗时围绕益气升阳泻火三个方面遣药制方,但具体选用时又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侧重,其目的却是为了保护和恢复元 气,使之充盛,体现了其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 的指导思想。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 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故而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由 于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念义,故后世宗其说 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 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

10、岳、李中梓、叶天士等 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 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 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 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 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 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 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 学说敬仰、研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 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 学说的继承者们己经明确,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 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