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033630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doc(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宿 建 德 江解题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宿”,住宿。“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土的思念。构造分析p 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语意理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移舟”,划动船只。“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

2、蒙的小洲岛。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空旷的原野。“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清”,澄清的江水。“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似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写作特点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本诗除第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他擅长将

3、情思寄于山水之中。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这如画的风光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恬淡孤独,淡中有味。全诗给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诗人写宿建德江,不见别人;写日暮、原野、江水、明月,构成淡雅的情境,似乎远离世俗尘嚣。但细体味,却隐有作者奔腾的思绪: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长期羁旅的寂寥、对故土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怅惆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挑山工挑山工教材说明解题这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本课写“我”在登泰山时碰到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然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总是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又悄悄地走在前头去了。从挑山工的行动上悟出

4、一条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本文用一个词语“挑山工”作标题,说明本文以写人为主。“挑山工”,是“挑夫”或“挑脚夫”的一种,本文指往山上、山下为别人挑货物、行李的人。“挑山”不是“挑起山”,而是“在山上挑”。构造分析p 文章共7个自然段,先介绍泰山的挑山工,提出一个疑问,再写“我”对挑山工的观察,解决疑问;最后写“我”的感悟。依这样的思路去划分,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泰山上有许多的挑山工,他们挑着重担,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一段是“设疑”。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用亲眼所见的事实,证

5、实挑山工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又通过与挑山工谈话,弄清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作者详细地记叙了他所观察的一个挑山工的形象,以及“我”与“他”的登山“比赛”,证实他登山的速度确实不慢。作者带着疑问去攀谈,理解到其中的奥秘,解开疑团。这一段是“解疑”。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从挑山工的形象与话语中受到启发教育。这一段是“感悟”。语意理解“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的地点。“随处”一词点明挑山工非常普通,并非有超凡体力与才能的超人。“泰山”,山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长200千米,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突兀峻拔,宏伟壮丽。秦皇汉武等古

6、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许多文人墨客也来泰山览胜,留下精巧诗篇与题刻。泰山是“五岳之首”,“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泰山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为我国的五大名山,称“五岳”。“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道路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这4句话详细形象地描绘了挑山工挑货登山时的主要特点。第1句描绘挑山工挑货登山的

7、姿态,作者抓住两只胳膊的分工与动作,写出其协调的美;第2、3句描绘挑山工挑货上山的步行方向,作者用“折尺”作比,形象地写出曲折向上的特点,又细致地描写了在折尺线路上行走的特点;第4句科学地分析p 这样登山的优越性:方便、省力。“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这两句用比拟法,写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行为态度与效果的差异,用游人衬托挑山工登山之“神”,进一步证明他们的速度不慢。第1句列举了游人登山的不同兴致,但都以“游”和

8、“玩”为目的,心情轻松,没有重负,不必着力赶路,可以尽情地观览、赏玩;再比照写挑山工,在游客“游”与“玩”中已经走到前边去了。前文写游客曾“从他们身边走过”,这里写他们又从游客身边追过,而且是游客玩兴正浓,毫无觉察情况下追过,这使游人惊诧不已,“认为他们像仙人,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饱览”,看个够。“题句”,游览时为留纪念而写的语句。“腾云驾雾”,原指传说中仙人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腾,本文写挑山工本来落在游客身后,如今却突然赶到前边,于是“我”联想到仙人腾云驾雾。作者借这个联想形容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之“快”,情态之“隐”。“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样随意,快乐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

9、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是一位挑山工解释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共5句话。第1、2句把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走法作比拟,游人很“随意”,挑山工却步步踩实,不能耽误。前者无时间限制,重玩乐;后者要把握时间,重坚持。两相比拟,其本质差异就非常鲜明了。第3、4句解释走法不同的原因。“要那样”,这是一种假设,“那样”,指游客边走边玩的走法。“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指出这种走法的结果,即要拖很长时间,无法完成送货上山的任务,自然得不到“脚费”,另外,货担沉重,拖的时间越长,消耗体力越大。所以必须“一个劲儿往前走”,这是完成任务、到达成功的

10、方法。这段话道出挑山工速度不慢的两个秘诀:步步踏实,持续前行。“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两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之后的感悟。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或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解释“我”画的画所表现的内容。“我”为挑山工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悟出哲理,因此,产生画画儿的冲动,我画的画正是表现挑山工的形象挑山工的精神。这幅画是“有感而作”,是对挑山工“认定目的,不怕重压,步步踏实,不断攀登”的精神的礼赞。第2句中的“它”,字面看指“画”,背后意思指挑山工的精神。“一直挂

11、在我的书桌前”,说明让挑山工精神永远鼓励自己去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我需要它”,是解释“一直挂”的原因,要干事业没有明确目的不行,没有踏实作风不行,没有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劲头不行,所以,应把挑山工精神学来做为前进动力。“我”“需要它”,别人也“需要它”,每一个干事业的人都需要它。写作特点1.抓关联点以事喻理。本文写“我”在登泰山时看到的挑山工的样子及登山的情形。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不在于让读者理解挑山工,而在于通过这件事,说明人生的深化哲理。开头,先展示对挑山工的不解,引出对挑山工的观察。中间详细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把哲理浸透于特点之中。最后点化挑山工登山表达的哲理的内涵。作者并非生拉硬扯地说理

12、,这些道理是构建于挑山工“特点”与“哲理”之间内在联络上。比方,挑山工有明确任务,干事业要有明确目的;挑山工步步踩实,干事业要踏踏踏实实;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干事业要坚韧不拔,永不停歇。它们之间都有相似点,即关联点,作者正是抓住这些关联点实现借事喻理的。2.意味深长的结尾。结尾写作者画画儿、挂画,很有情味,也展现作者的理性考虑。本意是说挑山工的精神应铭记在心,永远成为前进动力,但作者却不直白地说这些话,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凝聚于一幅画中,这么写使文章含蓄、隽永、情意悠长,增加了文章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情趣。教学建议教学目的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上极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

13、的,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的,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向着目的奋力攀登的精神。联络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化的句子。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操作要点1.读书指导。板书课题,读题。理解挑山工的有关情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谈话。老师理解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启发学生考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考虑:这篇课文先

14、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读课文,深化理解课文内容。读。指名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画。画出含义深化的句子。指导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含义深化的语句,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理解“挑山工走折尺形道路”这一部分。先指明读有关句子,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变话为画,画出折尺形道路图,从挑山工走的道路中感受文字的内涵的力量。从而明确挑山工走折尺形道路的原因,启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路程长,但他们走的速度并不慢。.用课件出示挑山工说的话,指导学生仔细品味。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段话,读完后,老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想一想,读

15、懂了什么,然后再请一位学生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能读懂的内容。 再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挑山工说的话,在此根底上有感情地朗读挑山工的话。.让学生画出描写挑山工和游人的句子后, 在读中悟,悟中读;再读课文,进展分角色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中的语句,发现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过程中的不同。从发现中引发疑问:造成这种与常理正好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挑山工具有目的专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精神。.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画图呈现插图。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图上的内容,考虑: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想一想,作者需要些什么呢?让学生品一品其中蕴涵的精神,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读书后再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联络生活,迁移运用。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记住“挑山工”朴素的形象,朴实的话语。老师引导学生联络生活实际举出几个与“挑山工”精神类似的例子。如龟兔赛跑,笨鸟先飞,通过勤奋学习而后来居上的故事启发学生谈话,让学生谈谈读完这篇课文后,从挑山工的精神中所受到的启发:让这种精神鼓舞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事,朴朴实实地做人。2.积累内化。自选词语,本文中有很多好词,在引导学生联络上下文理解此段的根底上,鼓励学生认真积累。如: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