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030914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宁县铁王初级中学实验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困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两大因素:其一,受语文界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理解、轻阅读感悟这种大气候的影响,多数学生家庭读书环境差,缺少读书必需的物质条件。其二,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老师一命题,学生扯头皮”现在的学生最怕的可能并不是高难度的试题,而是看起来容易,提起笔来却叫苦连天的作文吧!就现状来看学生能够写出一篇字迹工整,语句通顺,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在阅卷场上就已经很能够打动阅卷老师的法眼了。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新课程理念之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2、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作文集雏鹰,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能够获得市级以上的奖励。 3、全体语文组教师能够得到专业引领、在语文教学上能够得到更快速的成长。 4、我校学生作文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题领导小组 行政主持:陆鹏程 专家指导:李建荣(陇东学院副教授) 组长:周立锋 组员:郭 龙 刘富海 豆海斌 郑会霞 冯永奇 王刚宁五、具体分工:陆鹏程:负责课题管理,专业引领及工作协调。周立锋:负责课题前测、后测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雏鹰

3、的组织;档案管理。郭 龙: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开展全校性作文比赛活动; 刘富海:主持一至三年级各项具体实验工作,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资料整理; 各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年级读书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资料整理工作。 其它实验教师:负责完成课题组下达的各项任务及所任教班级的实验工作,与组长一起完成结题报告的写作。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原则。 2、独立写用与平台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3、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调查法 通过调查和问卷,对家长、学生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解,摸清现实状况,观察课外阅读的实际动态,做出详细记录,根据这些发展变化的资料,进行归

4、纳分析获得初步结论,指导计划,并加以实施。2、行动研究法即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验证指导效果,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方法,以求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3、比较法。学生作文水平前后的比较。 4、评比激励法。对积极参与写作,取得良好成效及明显进步的同学、班级,给予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树立典型,激励其他学生多写作。八、课题研究对象全校学生、老师九、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主要计划及预期成果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状况。 (前测) 2、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施方案。 3、申报课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年级组实施方案。 4、聘请专家李建荣老师专业指导、开题可

5、行性论证。5、开办我校作文集雏鹰。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二)研究阶段(一)(2011年9月2012年1月)1、学校建立我行我秀校园网上作文展。2、努力办好作文集雏鹰争取上一个档次。3、组织全校学生假期写成果展评活动。4、借助网络开展“每周美文”评比活动。5、邀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6、班级周记活动检查。7、向各大杂志推荐学生优秀习作。8、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研究阶段(二)(2012年1月2012年7月)1、表彰读书活动优秀作品、各类积极分子。2、制定新学期研究工作实施方案。3、邀请专家指导研究课题工作。4、争取能够采用这种模式在我校上一节县级公开课。5、优秀家长经验介绍。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三)结题研究阶段(2012年8月结题)1、实验后测工作准备;2、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4、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5、进行后测。6、形成校本教材。7、申请结题。8、进行后续性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