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030157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 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1. 依 据 课

2、标 、 教 材 把 握 方 向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 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 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般包括 基础性目标, 即核心的基础知识, 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比如, 语文课每课的字词, 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 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 内容。 附属性目标。 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 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

3、以及教材内容,才能 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 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 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 “重 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 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 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教案,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 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 搭桥。 (

4、一) 正确合宜的研读教材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 围绕专题 整合教材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

5、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 学生课前预习 (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 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 “单元导读” 教学设计。 “单元导读” 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

6、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上四单元的 “单元导读” 教学设计: 这样的导读设计,是在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认知中去研读,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间的链接。导读课导出了单元主题和学法,指出了精读课要紧紧围绕主题,从品词析句入手,突出学法指导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而整体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读课则要从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中引出课文内容,

7、要体现出 “放手” , 运用在精读课中习得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读自悟, 有所收获, 有所感悟。这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读观,也体现了教材研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恰当地运用单元主题和课前阅读提示,能够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1. 依 托 课 后 习 题 , 引 导 自 主 感 悟 课后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又给学生自主学习

8、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例如, 葡萄沟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读读想想”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展开阅读感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边默读边思考。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广泛交流和教师点拨,充分体会到葡萄沟不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葡萄和葡萄干享誉盛名,而且当地老乡热情好客。这样围绕课后问题展开教学,既 能使教学主线明晰、 层层深入, 又能在阅读交流中提纲挈领、 凸显主题,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2. 借 助 课 后 习 题 , 落 实 语 言 训 练 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师如果

9、能在教学中结合文本阅读进行语言训练,并细化指导,落实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例如, 画家与牧童 课后的 “读读写写” 中有: 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 ,就 。 教学时, 我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 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出了戴嵩是个著名的大画家。当学生交流到“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趁机点拨文本中的“一?就 ?”写出了戴嵩的画很吸引人,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画家。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模仿说句子, 尝试运用文本特有的 “语言点” 写句子。 借助课后习题, 切合文本进行实时语言练习,不仅能扎实指导好习题,更能使课文的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相辅相成

10、的作用。 第三: 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 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

11、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情谊”的思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教学中有学生谈到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也有学生会提出要“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感

12、受和见解,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支撑,而不是相机拓展和展示有关破坏环境的资料,给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这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就会冲淡了童话的主题 “诺言和情谊” , 脱离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也就会避重就轻,失之偏颇。 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 言的范本。 教材中的文本, 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 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

13、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师在解读这段话时,就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为什么要重复写三次?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 “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 转过身来了, 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反复研读课文,你就不难发现,这种“倒装”和“反复”的写法,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这样的描写就像特写

14、镜头,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的是母亲的动作, 对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 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 通过理解 “立刻” 的连用, 加深了对慈母情深的体悟。 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时发掘 “倒装”和“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教学价值,教学中学生才有可能习得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也才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文本表达的形式美,进而才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体现了由学到悟、由悟向行迁移的学习 过程。 (二)使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

15、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 我们来看三个老师处理“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这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中的一句话。抓“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一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容易误解,二是这个成语能形象地反映出车夫的身份,进而帮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不同。评:这两个教学细节,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既体现了文本由言到意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又体现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饱经风霜”这个词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意象。两个案例分别通过语言描述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和读写结合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品析 言语表象,体悟“饱经风霜”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不能直白,但是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