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反思(姚兴良)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0283110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反思(姚兴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反思(姚兴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反思(姚兴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反思(姚兴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反思(姚兴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反思(姚兴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反思(姚兴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学年第一学期区级公开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斗门镇小 姚兴良 13065533672【教学目标】、认识个生字,正确认读“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骨髓、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出示有关陈浪的图片)、我来自袍江工业区辨志小学,去年,我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转入学校的岁贵州学子陈浪患了脑癌,晚期这无情的病魔突然间把一家人打入了人间地狱:孩子就要走了,治病,首先就要万多元钱,这对于一个外来打工的家庭,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谈何容易。父亲卖了老家的房子,才4000千元,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知道了,绍兴晚报的爱心记者钱峰知道了,写报道,发起为陈浪捐款,这“爱心”如潮水般涌来:同学们你一元我十元,有的老师捐1000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妇女,跑来学校,捐2000,一位0多岁的山东老太太也赶来了,她送来了300元钱和一本圣经最终筹措万多元钱,小陈浪进行了手术,现在在家休养同

3、学们,同学们,这都是“爱”呀,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讲爱的故事,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题、质疑。(提前板题好)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生命桥指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难的字或词把它找出来,可以问老师,也右与同学交流,或翻翻字典。(教师巡回指导)、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认读生字;认读词语:出示个词语,自由读,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大家?凋零、绽放、含苞、(联系句子理解,再读句子)暂停、(组词,读准句子,间隔、骨髓、)(表扬)辗转、(出示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再读其它词语:、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

4、他同学思考问题: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句话来说。学生回答(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教师板书。(课文讲述了杭州的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上关键词,指名倒过来再说。(表扬)三、自主阅读,体会感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台湾与大陆之间真实故事,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非常感动,相信大家也是这样的,谁来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对于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现在请你默读小节,看看哪些词句或段落令你感动?你可以划下来,用一二个关键词写在空白处。(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交

5、流:(哪些是描写青年的?哪些是描写李博士的?)学情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体验点。) “步履匆匆”又是什么意思?“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候?从李博士“步履匆匆”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时间的紧迫,李博士的急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介绍李博士:李博士是李政道教授,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由他在台湾建立的骨髓捐赠中心,到目前为止,登记在册的骨髓捐献者资料达万余份。当时的情况怎样?说明了什么?(大震后,还有余震,出示地震后的图片)李博士和青年坚持抽取骨髓是多么的勇敢和坚强,将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他人。 (指导朗读。)(2)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

6、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这位青年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 (指名说。)(青年不顾自己家人的安危,一心想着捐出骨髓,挽救小钱的生命,令人感动。)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素不相识,但是,这位台湾青年知道,此刻,病魔正在侵袭着小钱的身体,癌细胞正在他身体中不断的扩散。对小钱来说,每过一分钟,他离死亡就又接近了一步。这位台湾青年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指名读得好的同学读读第二节(或范读),你听了,感觉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而此时,

7、在台湾就有这样一位青年,是怎样一位青年?读句这真是海峡两岸心连心,不是亲人胜亲人呀!令人感动。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句。()“突如其来” 是什么意思?感受当时的环境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余震的危险。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之下,李博士和青年的表现是如何的呢?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分别体会到了什么?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与前面小钱的“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静静地”正是台湾青年坚定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令人感动。()从“一次又一次”、“终于”体会到

8、了什么?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才将骨髓顺利抽出的。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这幕幕场景,真是令人感动呀。指导朗读。()骨髓的保存期只有个小时。和当地的医务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从“十几个小时奔波”、“连夜”体会到两岸的医护人员劳累奔波的辛苦。令人感动。奔波、连夜请学生来板书。补充资料:其实台湾离大陆只隔一道海峡,可是因为一些原因,台湾不能直飞大陆,必须先飞到香港,再由香港转机到大陆,这样一来路上的时间就很紧迫了。早一分钟到达,病人就多一分的希望。指导朗读。、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以上体验,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感悟。四、总结读到这,对课文的疑问明白了

9、吗?(血脉亲情架起了生命桥)你见到过同学或别的人做好人好事吗?在我们班或学校内,谁的好事做得最多?你做过好人好事吗?你能动笔把它写出来吗?(刚才老师讲的小陈浪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请你们课后先去准备准备,下次在班级里交流交流。五、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语文作业、【板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血脉亲情杭州骨髓移植台湾小钱奔波青年、李博士白血病连夜余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斗门镇小 姚兴良 1306553367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

10、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一、围绕“不少于分钟读书时间”,分层教学,体会课文

11、的情感。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我大致分三步:首先,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着是指名分节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

12、点。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发生的事情,用上板书,就简单多了。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确定这样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让学生来说,而且是从倒、顺二次来说主要内容。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最后是带问题默读,哪些词句让你感动,把它找出来,把你的感受用一二个关键词在旁边注上。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二 、在句子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之处。学生在初读

13、课文后,我便出示几个关键词。如“凋零”“含苞”“绽放”“辗转”“沉着”“奔波”“连夜”等词语,学生没有理解词语的方法,于是我就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例如,“凋零、花 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于是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又如:“辗转”让学生体会:小钱生命垂危,急需骨髓移植,但要找到合适的骨髓谈何容易。在后来的教学中,对“奔波”等词的理解,体会台湾青年不顾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的高尚品质;李博士的勇敢,无私奉献的

14、精神,感受台湾同胞不顾个人的安慰,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三、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的教学,感悟感人之处。第一次,是在初读文章后,抓住几个重点词语,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让学生敏锐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谢、绽放”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第二次,在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此时主要读的是小节。抓住“

15、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