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地暖系统技术手册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025054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纤维地暖系统技术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碳纤维地暖系统技术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碳纤维地暖系统技术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碳纤维地暖系统技术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碳纤维地暖系统技术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碳纤维地暖系统技术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纤维地暖系统技术手册(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产品介绍1.1 碳纤维发热线供暖原理21.2 金属发热电缆原理21.3 碳纤维发热线工作原理21.4 温控器21.5 隔热层21.6 地温探头3第二部分:设计原理2.1供暖热负荷计算42.2碳纤维发热线数量的确定42.3碳纤维发热线供电回路的确定及配电保护5 2.3.1低温辐射地暖系统是电器高等应符合下列规范:5 2.3.2碳纤维发热线供暖电力设计说明6 2.4碳纤维发热线的各项指标6 2.4.1碳纤维发热线的技术指标6 2.4.2碳纤维发热线的安全指标72.5 碳纤维发热线的参数82.6碳纤维发热线产品工作的表面温度92.7碳纤维发热线的能耗92.8碳纤维地暖系统的各项要求9 2.

2、8.1碳纤维地暖系统对地面饰材的要求9 2.8.2碳纤维发热线安装的设计要求102.8.3碳纤维发热线的布置102.9纤维发热线的安装结构11第三部分:施工3.1碳纤维发热线安装施工前应具备的技术条件123.2碳纤维发热线施工前现场应具备的条件123.3系统部件,材料与施工工具143.4施工规程143.5钢丝网铺设153.6纤维发热线的安装153.7电热线接线153.8混凝土铺设163.9温控器的安装16第四部分:验收4.0检验与验收164.1检验164.2工程验收174.3注意事项18第一部分 产品介绍1.1 碳纤维发热线供暖原理:碳纤维发热线地面辐射供暖是指将可以发热的电缆埋设在地面下,通

3、过直接利用电流,由发热电缆加热地面,进而实现由地面向房间的辐射供暖,发热电缆表皮温度一般不超过65度。发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目前在国内常见有两种:一种是以金属发热材料的电缆,另一种是碳纤维为发热材料的电缆。1.2 金属发热电缆原理:金属导线通电后,由于自身的电阻而发热,再将热量以热传导形式散出。质量保证期一般为十年。这种发热电缆的质地较硬,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多次弯折会被破坏,这就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员非常小心,避免多次弯曲电缆。由于我国的民用电是50HZ的交流电,因此,在使用这种发热电缆时会产生一个周期变化的电磁波场,用户则会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电磁波场中,尽管电缆成双导线发热,自成回路,有效克服电

4、磁辐射,但毕竟会对人有微观的不良影响。1.3碳纤维发热线工作原理: 碳纤维是非金属材料,是世界公认的远红外发热产品,用多根同等阻值相等的发热线并联,等发热电缆被加上220V电压后,电流在发热线中通过,由于受到电阻值的阻碍,电能转化为热能并以远红外辐射形式散发出来,碳纤维是黑体材料,电热转换率在99%以上。热量首先被水泥层所吸收,通过传导和远红外辐射形式加热房间内物体。碳纤维发热线由外到内为聚氯乙烯护套、聚氯乙烯护套层、辐照交联型阻燃环保低烟无卤聚烯烃层,分别双绝缘层、外护套组成,发热电缆通电后,热线发热,并在4065的温度间运行,埋设在填充层内的发热电缆,将热能通过热传导(对流)的方式和发出的

5、7-15um的远红外线辐射方式传给受热体。1.4 温控器:自动恒温控制器,用来测量、控制室内温度,通过分户分室控制运行费用,以达到节约电力能源的目的。一般采用双温双控的温控器,温控器配置有两个温度传感器,一个置于温控器内,控制室内温度:另一个经导线连接置于地热电缆与绝热层之间,用来控制地表面温度,以限制系统不超温运行。常用的温控器包括:有旋钮式和液晶编程式两类。我司常用的液晶编程式温控器,功能均为大屏幕液晶显示,智能型编程模式。1.5 隔热层:用以阻挡热量传递,减少无效热耗的构造层。常用聚苯板或挤塑板做隔热层。1.6 地温探头:用以感应地面温度,而将感应到的温度传导到外部的显示器上,用来控制地

6、热电缆的工作温度和环境温度,避免地热电缆因过热造成褶皱,损坏等损失。第二部分 设计原理2.1供暖热负荷计算 设计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规定执行。民用建筑供暖设计热指标q(w/m2)建议使用值:建筑性质热指标q(w/m2)住宅100-140办公楼90-120医院,幼儿园70-100旅馆100-130图书馆70-100商场80-110单层住宅120-150食堂,餐厅110-140(注:总建筑面积大,外围结构热工性能好,窗户面积小,采用表中较小的指标;反之,采用表中较大的指标)2.2 碳纤维发热电缆数量的确定: 根据建筑的使用面积和热负荷的实际需要,确定每个房间的碳纤维

7、发热电缆使用数量。 根据每一个房间的具体情况(包括房间平面图,门窗位置,房间用具布置情况等)。由工程设计人员设计出碳纤维发热电缆的布置方案(包括碳纤维发热电缆的数量,位置,配电回路)和施工方案。房间内安装碳纤维发热电缆的根数按公式计算: 面积*设计功率=总功率总功率/单根功率=根数根数*单根功率=实际功率注明:所需碳纤维发热电缆根数的计算结果出现小数时,应取四舍五入确定其数量2.3碳纤维发热电缆供电回路的确定及配电保护2.3.1低温辐射地热电缆采暖系统是电器高等应符合下列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8、-2003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BJ26-9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2004J365-20042.3.2碳纤维发热电缆供暖电力设计说明:2.3.2.1电力设计应根据碳纤维发热电缆供暖需用条件和现场供配电能力,配电方式用放射式。2.3.2.2电力设计应考虑供电设计负荷增容的问题。供电容量能否满足负荷增容的要求,若不能满足必须向供电部门中请增加供电负荷。总线径=总功率/电压/8*1.22.3.2.3采暖配电,需单独设计地暖配电系统,增容方式为:老建筑宜单独设计采暖回路;新建建筑可在电负荷设计中增加采暖用电负荷部分。2.4碳

9、纤维发热电缆的各项指标:2.4.1碳纤维发热电缆的技术指标1发热启动电压为:1.5V(DC)2工作电压范围: 12V-220V3柔性电热线电阻值范围: 17-20/M;4包覆材料耐热温度分别为: 105;150。5电热线直径: 6.0mm6热 效 率: 98% ( 根据检测,柔性线状碳纤维电热元件节电效果比金属电热元件节电高达30%。 在节电的前提下我们开发生产的柔性线状碳纤维电热元件升温快,通电加热5-30分钟就可以使表面板材及电热织物等物品达到接近人体的温度。)2.4.2碳纤维发热电缆的安全指标: 1. 安全检验条件:(1)加热电源: (AC)220V。 (2)200W通电回路工作状态下。

10、2.安全检验结果(1) 在常温空气中(有足够的散热) 绝缘电阻:500M绝缘强度:5000V(AC) (1min,50HZ耐压,无闪烁击穿。) 泄漏电流:0.02mA(2) 在常温空气中(保持发热80) 绝缘电阻:500M绝缘强度:4000V(AC) (1min,50HZ耐压,无闪烁击穿。) 泄漏电流:0.02mA(3) 浸入0.8%常温盐水中 绝缘电阻:500M绝缘强度:4000V(AC) (1min,50HZ耐压,无闪烁击穿。) 泄漏电流:0.02mA(4) 浸入0.8% 80盐水中 绝缘电组:200M绝缘强度:4000V(AC) (1min,50HZ耐压,无闪烁击穿。) 泄漏电流:0.0

11、2mA (5) 机械强度 碳纤维发热体在工作电流50mA通电回路工作状态下,50000次凹折(30次/分)通电碳纤维及包覆材料无破损。正向压力9.8牛顿/平方厘米无破损。绝缘电阻:500 M2.5 碳纤维发热电缆的参数:强度:(拉伸强度3.5Gpa)弹性: (拉伸模量230Gpa)耐折性弯曲5000次电热转换效率98%电气强度浸水中2500V/min,无击穿,闪络;泄漏电流:0.25mA绝缘强度:500M;绝缘厚度平均值:0.6mm绝缘最薄点厚度:0.59mm护套厚度平均值:0.8mm护套最薄点厚度:0.75mm平均 外径 :6mm熔 点:195 C 导 热 率: () 0.16 W/m.K

12、热膨胀系数: () 8 10-5 /K 吸 水 率:(ASTM) 0.04-0.4发 热 量: 14W/米2.6碳纤维发热电缆产品工作的表面温度:碳纤维发热电缆表面温度在没有物体遮挡的情况下一般不高于60度,在长时间不断运行的条件下,表面温度不会超过70度。室内温度一般设计在 18-20 左右,地面温度在 30-40 之间(木地板略高一些45 左右)。在此温度下,暖流从脚底升至全身,这种加热的方式使您的感觉最为舒适,有利身心健康。2.7碳纤维发热电缆的能耗: 供暖系统每年第一次通电时,房间内的物体、房间的墙壁等,温度很低,而要想把房间温度提升起来,这些物体要首先热起来,这样就有大量的热被这些物体所吸收,所有第一次通电运行初期用电量会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用电量会逐渐减少直至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同时楼房的保温性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