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行动方案的调查研究(5).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0249741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信息化行动方案的调查研究(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业信息化行动方案的调查研究(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业信息化行动方案的调查研究(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业信息化行动方案的调查研究(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业信息化行动方案的调查研究(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信息化行动方案的调查研究(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信息化行动方案的调查研究(5).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信息化行动方案的调查研究(5) (五)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建设 行动依据 1、为了使广阔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效劳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市发(*)11号的精神,*年市农口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农委就着手创立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年首批51家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挂牌。 2、*已初步建成了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网络体系。市农委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区县农委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县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建设、指导和管理;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各负其责,做好本区域、本行业的基层信

2、息效劳。 3、郊区各区(县)在互联网上均建设了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农业网站,编写了本区县网站信息摘要简报“一刊”,定期发放给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 4、目前,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网络还不健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效劳的内容还不丰富,信息效劳的效果还不显著。 目标 至*年,建成郊区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网络体系,健全效劳制度,丰富效劳内容,强化效劳效果,建成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100家以上。 行动 1、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组织网络。在稳固*年建设的51家基层信息效劳站的根底上,探索和丰富基层信息效劳内容与效劳手段,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效劳网络体系,*年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建设数量

3、扩大至100家,扩大农村信息“上网落地”效劳的覆盖面。 2、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效劳内容。各行业协会信息效劳站做好本行业信息的采集、发布、传递工作,建立并负责本行业专业网站信息筹集与维护;组织本行业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区县农委信息效劳站要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效劳网络的运行与管理,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员培训工作。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镇级信息效劳站要做好本区或本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3、村级信息效劳站要建设村务公开信息系统和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村务公开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村务规定、村干局部工、规划目标、办事指南、财务状况等

4、方面信息效劳。村民还可以自已输入意见和建议。“村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社务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村务管理制度查询系统、党群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促进村务管理信息化。设立村基层信息效劳站信息效劳栏,为本村农民提供信息效劳。 4、推广网络调研模式,实现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网上网下联动问卷调查,开展各类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年3月,市农委信息中心与郊区10区县农业信息部门联合开展“沪郊农民需要什么样信息效劳”的调查。年底将开展政策普及教育网络调研。今后每年根据农村需要开展农科知识普及等网络调研活动。 5、建立

5、基层信息效劳站效劳档案管理模式。市农委信息中心已开发了效劳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基层信息效劳站将的效劳信息,包括效劳对象、效劳时间、效劳方式、效劳内容、效劳效果输入系统,建立基层信息效劳站的效劳档案,以促进各基层信息效劳站相互学习,共同开展。 (六)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依据 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开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开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开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升办事效率,提供广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效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已建设了市政府各部门统一参与的“中国*”门户网站,转变政府职能,为百姓提供便捷、

6、高效的政府效劳。 2、近年来,市农委根据市政府要求,从整合资源、健全制度着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年7月开通了“*农委政务网”,突出网上办事和效劳百姓的功能。开设了“沪郊概览”、“投资指南”、“为民效劳”等栏目。建设了*农委系统政府网上行政效劳系统,共有27项为民办事工程,已在网上运行的有10项,还有15项*年10月底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工程申报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可以在网上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政府效劳。同时,开发了“主任信箱”、“公众监督”、“投资热线”栏目,使政府与百姓网上面对面。为了网上办事正常运行,市农委专门发文,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网上办事回复迅速,当日处理

7、,隔日反应。 (五)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建设 行动依据 1、为了使广阔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效劳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市发(*)11号的精神,*年市农口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农委就着手创立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年首批51家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挂牌。 2、*已初步建成了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网络体系。市农委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区县农委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县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建设、指导和管理;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各负其责,做好本区域、本行业的基层信息效劳。 3、郊区各区

8、(县)在互联网上均建设了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农业网站,编写了本区县网站信息摘要简报“一刊”,定期发放给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 4、目前,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网络还不健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效劳的内容还不丰富,信息效劳的效果还不显著。 目标 至*年,建成郊区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网络体系,健全效劳制度,丰富效劳内容,强化效劳效果,建成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100家以上。 行动 1、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组织网络。在稳固*年建设的51家基层信息效劳站的根底上,探索和丰富基层信息效劳内容与效劳手段,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效劳网络体系,*年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建设数量扩大至100家,扩大农

9、村信息“上网落地”效劳的覆盖面。 2、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效劳站效劳内容。各行业协会信息效劳站做好本行业信息的采集、发布、传递工作,建立并负责本行业专业网站信息筹集与维护;组织本行业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区县农委信息效劳站要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效劳网络的运行与管理,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员培训工作。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镇级信息效劳站要做好本区或本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3、村级信息效劳站要建设村务公开信息系统和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村务公开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村务规定、村干局部工、规划目标、办事指南、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效劳。村民还可

10、以自已输入意见和建议。“村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社务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村务管理制度查询系统、党群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促进村务管理信息化。设立村基层信息效劳站信息效劳栏,为本村农民提供信息效劳。 4、推广网络调研模式,实现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网上网下联动问卷调查,开展各类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年3月,市农委信息中心与郊区10区县农业信息部门联合开展“沪郊农民需要什么样信息效劳”的调查。年底将开展政策普及教育网络调研。今后每年根据农村需要开展农科知识普及等网络调研活动。 5、建立基层信息效劳站效劳档案

11、管理模式。市农委信息中心已开发了效劳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基层信息效劳站将的效劳信息,包括效劳对象、效劳时间、效劳方式、效劳内容、效劳效果输入系统,建立基层信息效劳站的效劳档案,以促进各基层信息效劳站相互学习,共同开展。 (六)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依据 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开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开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开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升办事效率,提供广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效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已建设了市政府各部门统一参与的“中国*”门户网站,转变政府职能,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效劳。 2、

12、近年来,市农委根据市政府要求,从整合资源、健全制度着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年7月开通了“*农委政务网”,突出网上办事和效劳百姓的功能。开设了“沪郊概览”、“投资指南”、“为民效劳”等栏目。建设了*农委系统政府网上行政效劳系统,共有27项为民办事工程,已在网上运行的有10项,还有15项*年10月底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工程申报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可以在网上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政府效劳。同时,开发了“主任信箱”、“公众监督”、“投资热线”栏目,使政府与百姓网上面对面。为了网上办事正常运行,市农委专门发文,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网上办事回复迅速,当日处理,隔日反应。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