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对称美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0248285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的对称美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筑的对称美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筑的对称美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的对称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的对称美(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 对称美是指平衡或和谐的布置产生的美,是形式美法则中的一个基本概 念。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对称的形式雪花的晶体,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不 难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美的世界里。建筑的对称性,更是随处可见。 本文将简单的叙述在建筑中的对称美,和大家一起分享对称美的建筑世界。关键词:对称美、对称性、建筑易经认为,阴和阳是世界的基本结构,刚与柔是世界事物的两种基本 形态,过刚或者过柔都会使世界发生混乱,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因此,对以双 数形态出现的事物来说,最佳的造型便是对称式。中国传统建筑构图中,大量运 用平衡对称,强调中轴线的平面和立面设计。风水学在观念上认为,建筑平面的 方正,形体的均衡

2、对称,环境格局的完备无缺等,都是吉利的表现形态,反之则 认为是凶煞的兆头。如房屋的前高后低,建筑形体的杂乱,大门两扇门扉宽窄不 同等,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举世闻名的紫禁城就是对称美格局的完美体现。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 贯穿着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廷广场的 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穿过大门,便是皇城上的 承天门(即现在的天安门)。承天门内有端门,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正 面的午门。在这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排列着内外两城最重要的建筑群,东 面是天坛,西面是先农坛,以及太庙和社稷坛。进入午门之后,所有建筑物都采 用了更加严格的对

3、称排列形式。其中,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一太 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廷后三官一乾清官、交泰殿和坤宁宫,才端端正正 的布置在正中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都坐落在中轴线上,体现均衡对称 构图之美。我国许多古城的建筑,都有着自己严格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 城内街道东西、南北。成棋盘格子状。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传统风水对周围环 境的要求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这一风水模式就是美学对称均衡原则的最好 体现。清代帝陵也很注重对称美。以主陵孝陵为中心的神道,成为整个陵区布局的 中轴线,其它各陵均以孝陵为中心向两侧排布。每一座帝陵都有一条与地球经线 平行的中轴线,南北延伸相对称。中

4、轴线的北端依次有隆恩殿、方城等主要建筑, 一律坐北朝南。中轴线的顶端是横行的山脉,组成丁字形。中轴线的两旁都是成 对的建筑,如望柱、壬午,彼此呼应。比如清东陵整个陵区的山川景物,皆由从 昌瑞山到金星山的神道(中轴线)所左右,大小数十座建筑物沿神道排列配合有 序,蔚为壮观。对称,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譬如各种动物 (人体、鸟兽、蝴蝶,蜜蜂等) 皆呈左右对称。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对称的。 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 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审美感觉。而建筑的对称 的好处更是数不胜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

5、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 布置宜规则、对称。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要点中很多条都指出了要设计成对称 的结构体型。除了在抵抗地震力的作用时较非对称的结构体型有利外,对称的结 构体型自身重力也较非对称的结构体型要均衡,在相同的地基承载力的条件下, 不会由于建筑物的沉降不均匀而产生裂缝。因此,建筑设计时,结构体型采用对 称布置是十分重要的。对称的结构体型很多,不少公共建筑、行政办公楼以及古 建筑等,多采用对称的布局,在外观形式上,能彰显其庄重性;在受力上,又有 利于实现力的均衡。对称的结构也给人安全、均衡、稳定、庄重和完美的感觉, 打破对称的建筑形态不仅给结构设计增加了难度,而且使施工变得复杂,从而导

6、 致经济造价的提高。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对称性的建筑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建造的时候 也更容易实现。首先,对称就是一种平衡,平衡就会稳定。比如: 中国的建筑具 有很强的艺术风格,它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称性,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是以“八” 字形的尖顶房为主,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对称性和稳定性。位于尼罗河西岸的埃及 金字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从外部来看,底座呈方形,愈上愈窄,聚于塔顶形成 一个对称的方锥体型。内部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金字塔是一座陵墓建筑, 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全部采用方形石块来建造。石块与石块之间紧密相接,接 缝处严密精确,一块石头直接叠在另一块石头上,完全靠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 连一

7、个薄刀片都插不进去。金字塔这种对称的棱锥体型不仅外形庄严、雄伟、朴 素、稳重,与周围无垠的高地、沙漠浑然一体,和谐一致,而且在结构中的安全 系数也是最高的。金字塔历经数千年沧桑,多次地震摇撼都岿然不动,不倒塌, 不变形,完好无损,正是这种有利的对称结构的优势体现。其次,从物理角度来 讲,简单的对称性能够给出丰富的物理结构和深刻的原理。比如说,同样的元素 构成的物质,由于其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能够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一个物理 系统,每具有一种对称性,就相应的有一种守恒量。所以,建筑的对称是好处多 多的下面以客家围龙屋为例详细分析一下。完整的建筑门前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建筑论文范文叫“半月塘”。

8、客家 围龙屋建筑结构中强调严格的实实在在的对称,它所呈现出的是严肃、传统的伦 理道德思想。倒影在“半月塘”里的客家围龙屋建筑呈现出虚虚实实、若隐若现 的上下、左右的“虚”对称。“实”与“虚”的对称,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建筑的使 命,满足着人们的生活需求 ,又展示其空间的神圣,建筑的对称性也与水色营造出 更多的朦胧美。自然界景象瞬息万变,光、影、风、雨、树林、天空及一天到晚的阴晴雨风 的多变神情都在这“半月塘”的湖镜面里记载着,一年到头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 化也在这“半月塘”的湖镜面里记载着,这些自然元素在“半月塘”里汇合着,尤 其是那些被风吹碎了的云、斜风细雨下若明若暗、若隐若现的水里深处的客家围

9、龙屋建筑物的轮廓与光色合力演奏着,它们不仅掩盖、淡化、消除了建筑外墙上 的不洁之处,又像在自得其乐地“颤动”,这种有节奏的“颤动”,使建筑表面似乎 进行着一场冰层里透体的、朦胧艺术表演,更加具有趣味性,又使人产生朦胧的动 感,增强本身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试想,当自然色彩与建筑在水中的倒影交错 重叠,虚幻与真实的景物与空间交相辉映时,撩起的是怎样美好的遐想。使人不由 得联想到我们面对镜子,伸出你的手,按在镜子上,镜子中的手和你的手一模一样, 那样亲密;使人不由得想起吴小仙在题骑驴图中写道的:“白头一老子,骑驴去 饮水,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那“蹄踏蹄”与“嘴对嘴”的美妙画面撩起的是 美好

10、的遐想。自然,这水中映出的建筑的“虚”对称,为建筑本身平添了几分和谐、 几分情趣,不仅加深了建筑纵深方向的层次感,而且与建筑本身结构的对称形成虚 与实的对比。在这虚虚实实、若隐若现的境界中可再次寻觅、感受这古色古香的 客家围龙屋建筑结构的美。身临客家围龙屋建筑之中 ,才能真正体会、感受到客 家围龙屋建筑结构的对称意味,走出围龙屋,依然不变的是客家围龙屋建筑的对称, 令人感叹的也是这客家围龙屋建筑结构中的对称与水中倒影形成的“实”与“虚” 对称的完美结合。它们不仅满足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又展示其空间的神圣,体现丰 富的文化内涵,又为建筑水面平添了许多情趣和趣味画面。当自然色彩、建筑与 水中倒影相映

11、成趣时,这房子仿佛美得那不再是真实的房,而是一幅幅由建筑、绿 树、天空、地面、水面、人物共同构成的风景画。可见 ,客家先民创建房时就有 所突破,充分考虑了人、水池、建筑、景物的空间关系,运用这对称的美丽与奇妙, 创造了如此独特而和谐的民居风情交响曲。对称,是建筑的永恒主题,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彼得柯林斯说得好: “从有机的躯体来看,一目了然,自然界是有意对称的,同理,建筑也应有意对 称。”参考文献:1 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73 752 高友谦,中国建筑方住艺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22. 23房学嘉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4施济光.学习创造通用构造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0-125. 刘建荣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50-1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