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024664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

2、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 、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

3、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教学设想: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

4、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导语: 对于“苏轼”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谁能对他作以简单的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加以补充)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谛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这样导课既介绍了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印象) 、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

5、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 、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作业布置: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

6、书设计: 舟(正面)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6个字)核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一人仰面啸呼状 记舟子(船尾)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学习本文,不仅让我

7、们了解民间蕴藏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本文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俗、民风;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语言,感受民风、民俗,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民风、民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 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 诵

8、读品味法创造性学习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多媒体电视广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长深情的声音,让我们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 这则广告的创意就来自民间的吆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对吆喝怀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导入,点题并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资料介绍作者。2、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此环节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补充为辅。 二、走进吆喝,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老师依次出示以下问题:1、 边听边圈点勾画出文章介绍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声?、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繁杂的吆喝声的? 生反馈、师总结:本文按从早到

9、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林林总总的吆喝声,这种组织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赏读吆喝,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过渡:如此丰富的吆喝声,哪些是你最欣赏的?、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声,说说为什么喜欢并试着模仿表演。 在学生品评的基础上,师总结: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还有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京味儿的唱腔,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学生自选例子品评并模仿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对吆喝这种民俗的理解情况,并以表演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过渡: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看看这一声声的

10、美妙的吆喝把我们带回了什么时代,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又是什么样的人民组成了这样的场景呢?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活得如何? 2、默读品味: (1)你看到了北京城什么样的景象? 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 (2)这样的场景中的人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纯朴的、善良的、乐观的、热情的、也有不劳而获的,虚假的 (3)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活得如何?从哪里看的出来? 吞小金鱼、留着鼻涕吃烤白薯,吓个大马趴 (4)这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师点拨后总结:作者在描写中流露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人忍俊不禁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赞扬

11、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表达了作者这种民俗文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解决难点:感受民俗、民风,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现在的吆喝声基本都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说,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什么作用请你具体说说。你更喜欢吆喝还是广告?为什么? 教师总结: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 通过以上环节,拓展延伸,完成目标。 五、结语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

12、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六、作业1.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执教的是统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大雁归来,这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一、说目标 本课我确定的目标是:1、默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课文对大雁做了哪

13、些描写,了解作者笔下大雁的个性特点。 2、品读课文,揣摩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3、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确定以上目标基于三个方面的理解。1基于对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说明文时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2.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大雁归来所在的单元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体现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大雁归来,这些自然现象理解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基于对学情的理解,八年级学生已经已

14、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默读筛选信息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通过品读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能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解决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这一学段在前面几篇课文中学生掌握了学习说明的方法,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基于以上三点,我确定了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创设情境法、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深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问题引导法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继而我采用点拨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三、说学法 古人说过“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我

15、设计让学生采用默读法来筛选主要信息。用品读法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抒情笔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用六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努力变教为导。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动物,喜欢的原因,以此引入大雁是老师喜欢的动物,从而引入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平等的对话,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学习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环节:默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学生在默读中,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筛选信息的方法,来把握文意。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筛选主要信息,此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为后面的品读环节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通过前面的默读 ,学生对课文的大意有所了解,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抒情句子的品读,揣摩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