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写作训练课题方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0246134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感悟写作训练课题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阅读感悟写作训练课题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阅读感悟写作训练课题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阅读感悟写作训练课题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阅读感悟写作训练课题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感悟写作训练课题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感悟写作训练课题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南溪县普教科研项目“阅读感悟 写作训练”研究实 施 方 案一、课题名称:“阅读感悟 写作训练”研究二、课题界说: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弊端,出现学生厌读怕写,差生面积大的现象,我们经过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学思想上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偏爱优生,放弃差生;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杂、乱、华、死”和“读与写、知识与能力、讲与练三脱离”的弊端。于是,我们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目标: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由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培优扶差,面向全体学生;由向学生灌输转变为学生要学;由学生厌读怕写转变为喜读爱写初步能读会写听读说写能力协

2、调发展全面素质健康成长。 对于学生的阅读,有的老师认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读得是不是太多了,而教师的讲解是不是太少了。他们认为有些阅读的目的性不强,是浪费时间。对此,我们不这样认为。听说读写都主要,这是叶圣陶先生讲的。他这样讲,是因为语文从运用的角度,听说读写缺一不可。但是从学习的角度讲,读可以促进听,因为听,实际上是读无字的书,读是写的基础,会读的人不一定会写,但会写的人肯定会读;读又可以发展、规范口头语言,促进说。 我们申报的“阅读感悟 写作训练”的研究,就是想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景体味、联系生活

3、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研究的目标可以表现为:在读中悟“文”(例如鼓励学生议论、对课文有多元理解、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意见等),在读中悟“法”(例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招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运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而用相同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在读中悟“情”(例如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韵美、对称美、意境美、整体美)。 我们提倡积累,积累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主要途径是阅读。

4、我们强调培养语感,促进写作,其主要途径也是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和写的实践。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放弃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作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根据作文需要,精选优秀作品、范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欣赏、体会作品

5、中的精粹之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写作铺垫。欣赏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欣赏,从中受到熏陶,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理清文章思路,接着诱导学生回忆生活所见到的美景,让他们模仿作品畅所欲言,激发创作欲望,为下面的写作做铺垫。 1、读:每节语文阅读课要保证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泛读或者领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它们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教学时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教学目的选择读的方式方法。当然对一些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有的段落则要求熟读直至背诵。

6、 2、议: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经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他们嗷嗷待哺地渴望教师解答。教师不应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立即予以回答,应留出时间,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火花继续闪烁,在亲自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知识。这时,采用“互助小组”组织学生讨论,则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助小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学生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普遍动脑动口,广泛交流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画: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优秀的作品给人的启示太多,光靠脑记不行,还要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好词好句或片段,可以记录当时读后感受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知识与写作

7、素材,为今后写作作好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勤记笔记。徐特立同志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强调记读书笔记的意义。记读书笔记也有许多方法,如摘抄重要的句子段落,标画自己认为美好的词语,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一篇读后的体会感受,对文章进行分析后列出它的结构提纲等。记读书笔记有许多好处,如可以促使自己读得认真,想得深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资料,以备以后使用;可以进行练笔,提高叙述和说明的技巧等。记笔记就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记读书笔记,鼓励他们多记读书笔记。对学生的要求不必高,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读文章的实际,写下自己想

8、说的话。他们只要记了,不管怎么写,也不管写得是详或是略,总会有益处的。作好充分的准备。 4、说:进行“说”的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对事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 5、仿: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灵气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

9、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小学的作文指导中也离不开模仿。小学生学写作文犹如婴儿学走路,那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习作就如大人拿一手指给婴儿,牵着学步,在适当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孩子不依靠别人自己走,并放手让他自己走。在学生仿写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自觉回忆、搜索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共同点的优秀作品,并与当前要描写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能切合自身经历的感受点,加以取舍利用。 6、创: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曾说过:“学我者生,象我者死!”这句名言不仅在学画上适用,在学生的作文指导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虽然能模仿优秀作品写出好作文,但这样的作文再好也是庸品,容易造成千篇

10、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新意,这无疑是死路一条。因此,模仿只是学生锻练基本功,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并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模仿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形式的作文训练,举一反三,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发展个性。7、练: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可见讲后练习是强化记忆、运用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每堂课都应及时对阅读、质疑、讨论三个过程进行检验、巩固、反馈。当然,教学中

11、的“写”不单是一堂课结束时的作业练习,而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强化当堂所学的知识,也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予指导,既减轻了双方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时还可留一段时间让学生互相出题检验,并要求学生当场互改,教师只做个别点评,课后才把“试卷”收齐批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三、课题依据:(一)、理论依据: 1.符合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经验.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人云:“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不阅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徒有想

12、象而已。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的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是例子”一说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体味情感,明意悟情,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听和读),运用语言(说和写),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而阅读课堂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理念要在训练中感悟,方法要在训练中掌握。 2.符合阅读心理过程.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

13、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一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阅读感悟 写作训练的教学过程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调习作的基础是阅读,阅读的目标包含了习作.因为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名篇名作,除去古典诗词,都是可以称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可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知识,为学生寻求到创新作文的基点。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

14、。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叶圣陶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因此,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习作训练”侧重于部分、理解,是共性的、可测的、程序化的、技术性的,“阅读感悟”侧重于整体、感知,是个性的、模糊的、意象化的、情感性的。但两者并不是水油分离、完全割裂的,“习作训练”与“阅读感悟”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

15、存,相辅相成的。遵循这一规律,摆正“写作训练”与“阅读感悟”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坐标点,才能改变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3.符合学习迁移定律,根据心理学的迁移原理,只要精心选准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侧重迁移运用训练.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感悟,激发写作兴趣,在阅读感悟中进行写作训练,抒发情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当然,迁移运用不仅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才机械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就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使理解与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巩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有所侧重而已。 4.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16、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依靠教材文本所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5.符合认识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认识论”来指导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自始至终有比较严密的计划,有比较明确的安排和要求。小学要教多少课文,一个学期教多少课文,教材上很清楚。读的教学,理解能力的培养,课后有提示,单元有练习。这就有利于阅读教学目标明确和有条不紊。这种好的做法和经验,作文教学也完全可以吸收.作文教学没有专用教材,也没有供教学用的参考书,如要扭转被动局面,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从避免作文教学随意性上下功夫,就需要想方设法增强计划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