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0244548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离骚(节选)高二语文教案教案例如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一、 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

2、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根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_”的诗歌有那些特点?老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致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到达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详细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

3、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详细含义。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款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二老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

4、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2.与诗经所表达的现实创作风格相比,离骚那么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的直接头。而所谓浪漫的含义那么是“它在反映现实上,擅长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大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三、导读全诗,理解根本内容一老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根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表达,而后六节那么重于抒情。二老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

5、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可设计如下考虑题,帮助学生尽快理解诗意:1.第一层那些诗句说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五、结合上述考虑题,组织学生讨论,老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老师归纳、小结诗句参考:受屈遭贬的原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

6、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注: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六、布置作业:1.熟读全诗。2.找出诗中最能表达浪漫风格的诗句来。板书设计:诗经春秋 离骚战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遭遇忧患诗经现实 离骚浪漫课文内容:受屈遭贬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分析p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并组织学生翻译原诗。教学难点:将原诗翻译成具有浪漫特点的文字。教学过程:一、检

7、查作业由此导入新课1.理解学生对诗歌文字掌握的纯熟程度。2.检查一下学生对所谓浪漫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理解他们找出的诗句。二、老师对检查内容进展归纳、小结1.分析p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思想内容可以用“导语”中提到那两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远兮”恰恰说明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吾将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证明诗人不屈不挠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艺术特点我们重点分析p 诗中所表达的浪漫风格。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有关浪漫的含义:“它在反映现实上,擅长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大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根据这一标准再来检测我们在作业中所

8、找出的诗句是否正确。老师提出自己找到的诗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即兰蕙,草本植物,开淡绿色花,气味很香;茝:古书上说是一种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来比喻一种高尚的品德。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那种联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和“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那么表达出了夸大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这与诗经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诗句相比,在风格上的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三、组织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注意“课文提示”最后一段对朗读时的要求。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教案点评:学习此诗,主要使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怀,体会诗中运用的浪漫创作方法的特点;另外,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进一步进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才能。为此,将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与本诗相关的内容,并根本搞懂全诗的内容;第二课时分析p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并组织学生翻译原诗。探究活动比拟阅读将诗经与离骚中的或者使用课外读本中涉江一课作例更好诗句进展比照,组织和启发学生探究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浪漫两大流派的同异处,以便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可以有意识地去体味和体验它们各自的艺术魅力。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