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教学设计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024426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山》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登山》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登山》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登山》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登山》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山》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山》教学设计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

2、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

3、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mdash;mdash;俄国十月革命前

4、;地点mdash;mdash;普罗宁;人物mdash;mdash;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mdash;mdash;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2齐读第一段,提问: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三)阅读第二段: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

5、走近路?(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危险的小路)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不轻松。)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巴果

6、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

7、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他们登上山顶,一股()阳光正好射穿()的薄雾。远处()湖

8、水开始反射出()亮光。山顶上的雪()变成粉红色,()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唱了起来。(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

9、先走;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

10、怕它。)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11、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四)小结: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mdash;mdash;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例句:闪烁mdash;mda

12、sh;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例句:锻炼mdash;mdash;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内容总结(1)登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2)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3)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4)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5)(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