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023072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 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2. 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异病同治 :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3. 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4. 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5. 三宝:即精、气、神。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6

2、.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7. 阴阳制约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8. 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9.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12.阴阳交感

3、: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 ,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19.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出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

4、正常的协调关系,又叫“倍克” 。20.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它反向克制,又称反侮或“反克”。21.母病及子:指病邪从母脏传及子脏。22.子病及母:指病邪从子脏传及母脏。23.培土生金:即健脾补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24.益火补土:即温肾健脾法,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25.金水相生:即滋养肺肾法,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6.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乘脾证。27.泻南补北: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 ,适用于肾阴不

5、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证。28.培土制水: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29.藏象:“藏”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可从外部察知的现象。 所谓“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事物和现象。30.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3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作用。32.肺气宣发: 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呼出浊气, 布散精气于全身,宣发卫气。】33.肺气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

6、用。【吸入清气,清肃气道,向下布散清气,水液下降。】34.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血脉而聚会于肺, 经过肺的吸清呼浊,气体交换, 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 “肺朝百脉” 是肺助心行血的基础。35.肺为水之上源:肺居上焦,位最高,肺气的肃降作用不断地将上焦水液下输至肾和膀胱,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36.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传输至全身的功能。37.脾主升清 :指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及头面五官,通过心肺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的作用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38.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生理功能。39.肝

7、体阴用阳:“体阴”主要是指肝贮藏阴血之本体,“用阳”主要指肝的气机主升主动之功能及特性。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常用“体阴用阳”来概括肝主藏血和主疏泄气机的功能特点和二者之间的关系。40.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41.泌清别浊:小肠具有将胃下降的食糜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分化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的功能。42.大肠主津:指大肠具有进一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的功能,从而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有关。43.水火既济 :也叫“心肾相交” 。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下焦,属水。心火下暖于肾,可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阴,可使心阳不亢;同时,心阴还可资助肾阴,肾阳

8、还可温煦心阳。这种心肾阴阳互济互补,维持心肾两脏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被称为“水火既济”或“心肾相济”。44.精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言肾精的充盛赖肝血的滋养;肝血的充盈又赖肾精的化生, 精与血可以相互滋生和转化。 又称为“肝肾同源”、“已癸同源”。45.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人体所产生的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46.五神藏:即神魂魄意志五神分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其中心藏神、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故称之。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47.先天之精 :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在出生前已经形成。48.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是不断运动、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49.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之气。50.气化 :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51.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52.血虚:指血液虚损不足,营养功能减退,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53.离经之血:是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又称为出血。5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个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其中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55.血为气之母: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

10、开血,其理由是:【 1】血能生血;【2】血能载气。56.血汗同源:血液和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又是汗液的化生之源,由于血液与汗液均与津液有关,故曰“血汗同源”。57.气随津脱: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当大吐、大泻、大汗等津液大量流失时,气易随之外脱,即称之为气随津脱。5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59.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脉,发挥着统率、联络、调节等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但在功能、循行上不同于十二正经,是督、任、冲、带、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八脉的总称。60.阳脉之海:指督脉。与各阳经

11、都有联系,调节全身阳经气血,故名。61.阴脉之海:指任脉。能总司阴脉之间的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名。62.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63.别络:从经脉分出的最大支脉。别络有十五条。64.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如对“得气”和“行气”的经络现象概括。65.六合 :即经别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的六对组合【三对阴阳经别】。66.一源三歧 :冲、任、督脉皆起于胞中,故为“一源”;下出于会阴后,分成三条路线分别循行,故为“三歧” 。67.络属:络,即十二经脉与相互表里经的脏腑的联系为络;属,即十二经络与本经脏腑直接联系为属。68.

12、归经:指药物对某经某脏的选择性作用。69.体质:指人体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70.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71.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72.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73.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74.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75.病因学说:是研究病因的性质、治病特点与致病规律的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76.病因:指破坏人体生理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77.辨证求因:又叫“审证求因

13、” ,系根据疾病所反映的临床表现,通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的方法。7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79.疫疠 :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80.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合称痰饮。81.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或触之有形的痰核。82.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83.淤血:凡是离经的血积存在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血液,都是淤血。84.正气:是一身之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85.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各种具体致病作用的因素。86.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87.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88.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是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89.阴盛格阳: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