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课后知能检测 第1章第3节 人类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0229345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课后知能检测 第1章第3节 人类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修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课后知能检测 第1章第3节 人类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修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课后知能检测 第1章第3节 人类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修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课后知能检测 第1章第3节 人类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修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课后知能检测 第1章第3节 人类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课后知能检测 第1章第3节 人类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课后知能检测 第1章第3节 人类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一、选择题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传统的环境观认为()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解析】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环境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更强,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答案】B2下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A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B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C人

2、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D发展经济必产生环境问题【解析】新的环境观强调人地协调,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人的作用,也不能夸大自然环境对人的限制,人与环境应共同发展。【答案】C3(2013浙江高考)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防治湿地退化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ABC 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河滩低地生态环境脆弱,应注重保护,不应布局文化建筑;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

3、俗,不利于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可以提高游览价值;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防治湿地退化,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答案】B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是()A构筑“三北防护林绿色长城”B在黄土高原上修筑水平梯田栽树种草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D北京市修建多层立交桥【解析】围湖造田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使湖面缩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改造局部小气候的能力减弱,最终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答案】C5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A伦敦烟雾事件B渤海伏季休渔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 D赤潮发生【解析】伦敦烟雾事件

4、、赤潮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排放废气、废水而引发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答案】B6下列人类实施的活动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关系良性发展的是()生态旅游生态住宅绿色食品石油农业A BC D【解析】石油化工业虽然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石油农业会导致土壤、大气、水污染。【答案】C2013年我国加快城镇化步伐,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78题。7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8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

5、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加剧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增加酸雨频率影响生态群落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 BC D【解析】第7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第8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由此可能加剧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改变生态环境。【答案】7.C8.A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制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910题。9这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靠近()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C能源基地 D研发基地10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酸雨危害C促进生物多样性

6、 D减轻“白色污染”【解析】第9题,在原料产地建厂,可就地取材,可实现价廉。第10题,可减少购物用塑料袋的数量,减轻“白色污染”,选D。【答案】9.A10.D二、综合题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漫画:颁奖会。材料二过去的3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意识过于倾向增长主义。各级官员似乎抱定这样一种信念:中国一切麻烦问题的根源就是生产力水平低下,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积累足够财富。一旦生产力水平达到相应高度,比如说,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元,全部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材料三2013年“两会”召开在即,环境与生态问题成为大会的首要问题。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

7、,“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2)唯GDP主义有什么局限性?中国的GDP高速列车在行进之中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角度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企业都是高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忽视环境保护而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第(2)题,唯GDP主义过分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第(3)题,“幸福”是指经济、生态、社会的和谐。【答案】(1)这三家企业均属污染型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

8、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2)过分强调了经济发展的作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上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3)经济增长适度,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又与自然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好。(本题具有开放性,能体现出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和谐即可)12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甲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乙人地关系示意图(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9、?(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题,从图乙中可判断此时人类不断开发自然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大量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人类对环境带来了影响,使人地关系不协调,所以应出现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第(2)题,解答本题应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为直接影响,可以把本题转化为:如果广泛修建梯田,破坏植被,直接造成的生态变化有哪些?第(3)题,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是滥垦。滥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以历史上关中地区或江南经济开发为例分析说明即可。第(4)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在回答第(1)、(2)、(3)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即可。【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