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022456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一.教材说明: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则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可见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二.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

2、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四.编排特点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也是与旧教材的区别)(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五.教学建议1加强对概

3、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

4、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3.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六.具体编排及教学建议1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过去:用ban表示b能被a整除,b是a的倍数,a是b的约数。现在:用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

5、的概念。(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注意以下几点:(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2)因数个数有限。(3)

6、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做一做与例2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做准备。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2)倍数个数无限。(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2题,让学生分别找出36和60的因数,在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一下有

7、哪些数是这两个数共同的因数,这些共同因数中最大的是什么,为后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做准备。 第3题,让学生分别找出8和9的倍数,在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一下有哪些数是这两个数共同的倍数,这些共同倍数中最小的是什么,为后面学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互质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等知识做准备。 第5题,帮助学生辨析某些概念。如说因数和倍数时,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再如,任何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1,等等。 第6题,通过猜数游戏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第(1)题,使学生认识到,随着限制条件的增多,符合条件的数越

8、来越少。实际上,题目中共有四个限制条件,先看42的因数有1、2、3、6、7、14、21、42,其中只有7、14、21、42是7的倍数,这四个数中只有14和42是2的倍数,其中只有42才是3的倍数,所以,符合条件的数只有42。第(2)、(3)题,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第16页的思考题,是通过两个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总结出以下的结论:如果两个数都是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也是这个数的倍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化的方式对这个结论加以证明:如果B是A的倍数,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整数m,使BAm,如果C也是A的倍数,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整数n,使CAn,

9、那么BCAmAnA(mn),因此,BC也是A的倍数。这个结论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如果有n个数都是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n个数的和也是这个数的倍数。2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2.2、3、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联想在生活中哪儿还见过双数、单数,如街道或胡同一边的门牌号是双数,另一边是单数。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数称为双数?它们和2有什么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

10、经验。)引导学生列出它们与2的倍数关系,说明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2的倍数的求法,说出若干个2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从而形成猜想: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什么数就可以了。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数(包括比较大的数,如1045、8394)进行验证。由于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法一一验证,在这儿,只要学生通过观察有限个2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所有2的倍数的特征就可以了,不要求严格的数学证明(见参考资料)。 接下来,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我们在

11、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在这儿需要作一个特殊说明,因为0也是2的倍数,因此0也是偶数。学生掌握了偶数和奇数的定义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奇数还是偶数,也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偶数和奇数。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将2的倍数的特征表示为“个位上是偶数的都是2的倍数”。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5的倍数的特征(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经历

12、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

13、,它不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习时,还可以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如完成“做一做”第1题时,学生判断完45是3的倍数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判断一下54是不是3的倍数。 完成“做一做”第2题时,要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第18页的“做一做”已经有所铺垫,学生已经知道只有末尾是0的数才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而此题中所求的数又是一个三位数,所以,就要从几百几十中找这样的数,这样,每增加一个条件,

14、符合条件的数的范围就缩小一些,通过层层“筛选”,求出符合条件的数是120。(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关于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2题,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应鼓励学生尽量多地发现身边的数学信息,如住几号楼,公共汽车是几路的,全村有几户人家,全班有多少人,等等。有了这些数据后,还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判断它们是不是2、5、3的倍数。 第5题,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妈妈买的是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

15、马蹄莲10元1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是5元1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第7题是开放题,要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来解决。如想“7是3的倍数”,就要想“7是3的倍数”,中符合条件的数有2、5、8。 第8题也是开放题,要找出一个偶数,同时又是3的倍数,可以先确定该数的个位上的数,再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来确定其他位的数。而要找一个奇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也是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必须是5,其他数位上可以取任意数。 第10题,可以先把从4张卡片里取3张所能组成的所有三位数列出来:430、403、340、304,450、405、540、504,350、305、530、503,435、453、345、354、534、543。罗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采用有序的思考方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再分别看这些数属于下面的哪一类。也可以先根据下面各类数的特点确定范围,如这些数字能组成的偶数,个位数只能是0和4,那么相应的数就有430、340、350、530、450、540,304、504、354、534。再如,由于这4张卡片中的3个数相加之和是3的倍数的情况有450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