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心得_0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0224280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学习心得_0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弟子规》学习心得_0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弟子规》学习心得_0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弟子规》学习心得_0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弟子规》学习心得_0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弟子规》学习心得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学习心得_0(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弟子规?学习心得_0?弟子规?学习心得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孝悌之至 极处,真的可以跟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了。这叫做“通于神明。这个四海都能感通,为什么能 感通呢?因为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太麻木了。为什么会麻木呢?因为我们自己的心里面都存着自己的 物欲、自己昨天晚上他的那几个同学,跟那个女生一起喝酒作乐搞到很晚,结果那几 个男生喝醉了酒, 竟然把那个女生给奸污了, 当场被警察给抓住, 把这些少年人都送进了少年管教所, 这一过就是几年。后来这个听他妈妈话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又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毕业以后到 一个很好的单位工作,当他工作的

2、时候回到家里,偶尔也会遇到那些儿时的玩伴,曾经住过少年管教 所的人。看见这些人从管教所出来以后也都没有振作起来,年纪已经不小了,有的人就是蹲在大院里 面下下棋,有的人可能搞一点非法经营,就混日子,看到这位事业有成的人回来,大家看到他也都不 好意思,躲躲闪闪的,也都是跟他苦笑一下,也都没说什么话,你看两条路截然不同。那么两条路截 然不同,在路分盘桓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孩子一念之间的时候,他一念,生起感恩父母,他做到“父 父 母呼,应勿缓 父母呼, 母呼,应勿缓,因此就走上了正路,不至于堕落啊。假设那时候“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呼 应勿缓他没做到,跟 这些孩子、同学们去玩乐,自己喝醉了,也难免会做出伤

3、天害理的事情来。所以回想起过去,这个年 轻人非常感谢自己的母亲,可能他的母亲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他真正了解听父母的话多么重 要。 那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从小到大,其实父母在无意之间救过我们多少回啊。所以父母的恩德真是恩重 如山。那我们要报答父母这个恩德,要常常提起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这就是报答父母恩德。很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呼 多年轻人长大了,也有很好的事业,就很忙了。父母的呼声已经是充耳不闻了,父母的需要已经是麻 木不能感知了。我们看到在去年的母亲节,在?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特别采访母亲。 首先问这些儿女, 母亲节来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这些儿女们都说,

4、 我要赚大钱, 我要买洋房,买这个汽车供养我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你希望你的儿女为 你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而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 太忙了,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你想想父母的这种需要、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 到啊,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啊,反而可能常常用一个忙字作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 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 反正种种的借口, 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啊, 总是心里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 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了首位。所以别看这是生活的小事,这小事当中够能看到我规? 里面真的是大有学问。 那这句“父 父

5、 母命,行勿懒 母命,行勿懒的意思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命令、让我们做事情,我们马上要行动, 不能够懒惰。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这也是小孩学习孝道也要从这里学起,养成一种随顺父母的意思的 这种心、孝顺心。孝后面也带一个顺字,孝顺孝顺,顺才能够得到孝,如果不顺父母意思,向父母违 逆甚至顶撞,那就不称为孝,所以学习就要学“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我们做事,我们能够迅速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命 的行动,养成这个好习惯,这会一生受益,等到你到学校里面也能够做到“老师命,行勿懒;走到 老师命,行勿懒 老师命 单位你也能做到“领导命,行勿懒;那么成家以后“先生命,行勿懒 领导命,行勿懒 先生命, 妻子

6、命, 领导命 先生命 行勿懒、“妻子命,行勿懒 妻子命 行勿懒,这 样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送呐。所以他最后得到的是他自己的幸福快乐。 我记得我二十二岁到美国去留学, 在那个学校里跟一位大教授来做研究助理。 这位大教授他是在美国, 也是一个比拟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工作效率很高,产出率也很高,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求手下人要 求也很高。当时我是刚刚到美国,什么都不懂甚至英文也说不成片,在他手下干活那可太吃力了。他 给我们的工作量,通常给我们一份工作,那我们都要请问一下他这个工作什么时候要完成,这位教授 就会说,我昨天就该要了。意思是说,你还要问吗?赶快去做,已经过期了。他给的工作量要求做的 时间都很长

7、,像我们按照工资来算,因为我们做助理也能够拿点工资,每周要做二十小时,这是我们 的奖学金涵盖的报酬。如果是这个教授给我的工作量,二十小时绝对完成不了,我都是要用四十小时 才能够完成,双倍的时间。那这位教授要求这么严格,也“勤勿懒 勤勿懒,不能够懒惰,要扛着走,也是 勤勿懒 自己在学习,他要我去做的都是一些处理数据,用计算机建立模型,做统计程序的运算等等。自己学 了很多东西,所以我也不介意,很欢喜的替他工作,从来没有跟他讲说我一个礼拜本来只要做二十小 时,现在要跟你做四十小时,我也没有跟他这么说,结果摸索着这么走、这么工作。后来他要求的工 作量我三十小时就能完成,后来二十小时就完成了,再后来我十

8、小时就能完成,因为熟了嘛,熟能生 巧,所以效率是越来越高,结果自己的工作能力是越来越强了,所以最终得利益的还是自己。因此我 做研究,我也是请他做我的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因为跟他已经合作了很多年了,所业,还要再进一步,要成就圣贤的品德。那么这个确实是我要终身力行的。 跟很多同龄的年轻人来相比,自己也非常庆幸自己是一个幸运者,也算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秘诀在 哪里呢?没有别的,就是听话两个字。“父母教,须敬听。不仅要听,听了之后,要照做,要依教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 奉行,这个听就没白听,这才叫敬听,听了以后不肯去做,那怎么能够叫敬听?而听父母的教诲,得 利益的还是自己。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我们能

9、够听父母教,父母对我们没有所求,那么我们自己得 到最好的福分。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这也可以引申。不仅是自己家的父母,所有的长者、有德有学的人,他们的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 教诲,我们要敬听,包括我们的老祖宗的教诲,孔子、孟子这一些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 听了之后要照做,不辜负老祖宗的对我们后代的期盼,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发扬一个文化最关键 的是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把一个道、一门教育、一种文化发扬光大,而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弘道 是这门教育、这门文化把一个人捧起来,不是。所以关键是人要去做到。那我们现在作为一个炎黄子 孙、 作为一个中华儿女, 现在还

10、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恭敬, 都赞叹, 为了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着五千年的道统、五千年的文化令世人敬仰,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沾了光了, 那我们如果躺在老祖宗的荣耀本上而不肯依教奉行,那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 “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父母,我们要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一切人对我们的教诲我们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 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的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 改正自新,帮助我们进步,那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能够提醒我们这种人真就是 好人。你想想我们步入社会了,谁还能够对我们常常提醒、耳提面命呢?只有两种人

11、可以做到,就是 父母和老师。所以有人能够给我们提意见,我们要把他当做父母一样感恩他。如果他提的意见不对或 者是他成心来找茬的、来挑衅的,那这个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是要“须敬听 须敬听。对他还是要虚心 须敬听 恭敬,把他还是看作父母一样。为什么呢?他说的不对,如果我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 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过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的不对,那是他的问题, 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不是我的错嘛,为什么要生烦恼,哎呀,你怎么可以让这么小的小孩背这么大的书包?就批评我妈妈,我妈妈也没 有跟他们辩论,就在他们面前把我这个书包接过来继续走,等那个人走过去,然后又把这个书包还给

12、我让我继续背,所以我从小身体就锻炼得很硬朗,小腿就很粗,那是走路锻炼出来的。所以母亲是为 了锻炼我的素质,为我加福啊。到我长大以后,体质就不错,所以上了中学、上了大学都是学校田径 队的选手、游泳队的选手或者是篮球队的选手,都是在孩童时代奠定了根底。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我母亲对我从不溺爱,送我上幼儿园,那我当时是很淘气的一个孩子,经常违 反纪律,很多老师就抱怨说你这个孩子很难管教,大概我从小就好动,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些老师说, 请你们尽量的严格管教茂森, 如果茂森淘气捣蛋、违反纪律, 你们就进行处分, 甚至骂他打他都可以。 那结果老师得到我妈妈这种授权以后,真的对我就不客气了,我就老实了。所以你

13、看看,现在有像我 母亲这样的开明的父母都很少了。现在我们常常听说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遭到老师的批评,稍微严厉一 点,孩子就哭哭啼啼的回来跟他父母告状,父母就卷着胳膊要去学校跟这个老师论理甚至要告这个老 师,所以现在的老师哪敢认真教孩子啊,所以就让孩子放任自流了,不可能真心教导的。所以父母没 有这种意识。所以真正要把孩子教的好、让他听话、让他孝顺,父母首先自己要有这种理念,要懂得 来责备我孩子、批评我孩子的,不仅孩子要顺承,我自己也要顺承。有这种态度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而孩子长大以后,必定会感恩父母。所以我到了现在三十多岁的年龄,回想过去,对自己父母是无限 的感恩,严格要求,真的,让孩子能够成才。古

14、人讲的没错,“棒头之下出孝子 棒头之下出孝子。你对孩子有打有 棒头之下出孝子 骂的,拿棒子的, 那种可以出孝子。 我就是这样出来的, 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对我也是有打有骂的, 那么这都是帮助我形成孝顺这种品德,所以这是父母为我们加福啊。 谁有这种观念呢?我们看到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写过一篇?训子文?,叫做?了凡四训?给他的两 个儿子,四篇的文章,这是他的家训。?了凡四训?它里头怎么教导孩子的,它里头有句话说:“即 即 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 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 拂逆

15、想 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就是常常要有一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对父母的保护、 对父母的关心,久久能养成了习惯的这个心地就变得非常的善良。当这个心、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 不管做什么事,待人、处事、接物都有那种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他做事都是为人着想而不是 温 为自己求名求利,这种人也就自然得到大家的尊敬、爱戴,他离圣贤也就不远了。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黄香温席的故事。这是在东汉年间,有一个孩子叫做黄香。黄香九岁的时候 他母亲就病故了,只有他父亲跟他在一起。他深深懂得孝道。黄香每天都思念自己过世的母亲,非常 的哀痛,把自己的这种哀痛的心都转成对父

16、亲的孝顺。所以在家里,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主动去做,虽 然年纪很小,但是他伺候起父亲却是无微不至。在盛暑天气酷热的时候,黄香一吃完晚饭就会在父亲 的卧屋里面,在床边给席子扇凉,他的父亲要入睡的时候,黄香就给他父亲扇扇扇子,左手扇完右手 扇,一直扇到他父亲入睡了之后,这时候黄香的双手都已经又酸又累,但是黄香日复一日为他父亲这 么做;到了冬天,北方下雪、严寒,黄香在吃过晚饭以后,就早早的钻到了父亲的被窝里面,用自己 的体温把被褥都温暖了,然后再请他父亲入被窝。这样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里的人都非常赞 叹这位孝子。 后来等他长大以后, 他的这个孝行也传遍了华夏大地。 当时的太守听说有这样一位孝子, 就非常的赞美,特别推荐黄香出来做官,古人叫做举孝廉。做官的人,他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 是为国家推荐栋梁之材,推荐人才的两个标准一个叫做孝,一个叫做廉,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一 定会忠诚于国家。他能够廉洁,他就不会贪污,他能够奉公守法,他能够做官做到刚正廉明,所以太 守把黄香推举出来,后来黄香官做到了尚书,尚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尚书令。做官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