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022213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付钊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人民 生活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中国 社会的发展,摆脱了前几十年人为经济政策上的桎梏,逸出了越穷越 革命的怪圈。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去观 察和思考问题,就不得不考虑这些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价问题了。“天 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产出都是需要投入的,产出越大,投入越 多。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也就是说,任何产出背后都有一个成 本问题。降低成本,这在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决定经济 运作成功与否及能否继续的根本性问题。前几十年,由于一些政策的 误导,在产出

2、并不很高的同时,却惊人地消耗着人力、物力资源。现 在,束缚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被抛弃了,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但是,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也产生了不考虑成 本的社会现象。这样,产出是上去了,财富是增加了,但环境成本和 代价也是巨大的。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第一要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但生产必 须付出自然环境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这也是没有任何疑义的。首先是自然环境成本。从物理学的能量学说原理角度去看这个问 题,是因为任何运动和有用功的产生和获得,都是要耗费能量的。更 为严重的是,在大量消耗有效能量以获取运动和有用功的过程中,必 定伴随着产生大量的无用功一一无效能量一一熵流。人类和

3、社会都是 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都需要从自然环境中 获取并投入物质能量。人类自身除了自然劳动能力之外,对于其他生 产资料是一无所有的。在追求庞大物质产品产出的同时,必定要扩大 对自然资源的投入。在无序竞争的情况下,唯一能战胜别人的就是对 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无序开采一一低成本开采。由于人口总量增长,对 物质产品需求的增加,和人类占有欲望的无限膨胀,自然资源便因此 遭受了被彻底破坏和掠夺的命运。最近几十年来,在世界性自然环境 恶化的同时,我国的自然资源环境也遭遇到了重创,水土流失、耕地 损毁、森林破坏、水体污染、江河断流、矿产枯竭、物种减少。这也 正是无序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背景下所

4、产生的巨大无用功对人类社会 进行正相关关系反馈作用的结果。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 然规律。社会环境方面,问题就更为严重了。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无论在物质数量和生活的方便程度及多样性方面,确实有了无与伦比 的增长和进步。人类在体力和脑力两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时空 概念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过分注重经济发展,生产者和经营 者过分追求高额利润,以致在社会上滋生了一些“金钱至上”、“拜 金主义”等不良的社会现象,不利于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不稳定 的后果是什么?早在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的问 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 取得的成

5、果也会失掉。”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 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方针政策,并最后形成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等哲学理念,并 以此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胡锦涛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动员 大会上谈到最近发生的社会问题时指出:“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 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这些事件 再一次告诫我们,只有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 全党同志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 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换句话说,我

6、们党少部分人 在对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等方 面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后果甚至涉及了“我们党才能(能不能)更好 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重要问 题。 要解决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容易。因为 这并不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方法论问题,而是深刻得多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环境观问题。对那些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全被 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主宰的人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生态 文明,谈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这无疑是与虎谋皮和对牛 弹琴,没有实际意义。社会的不和谐主要是由这些人造成的。在西方, 从思想根源上来说,这种从功

7、利主义出发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价 值观,主要是在近代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中出现 的,已经有了近三百年;如果从文艺复兴时期算起,已经有了近六百 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实践也证明,这无疑是引发大量社会物质财富涌 现,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质文明进步的一大动力。但遗憾的是,人 类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社会的和谐度,并没有与之发生同步的提高和发 展,相反,还呈现了日益下滑的趋势。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 和惨烈程度,都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其他所有战争。在一国或一个 区域内的局域斗争,战后也一直连绵不断。历史表明,社会财富的增 长与社会稳定之间,并没有必定的正相关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

8、和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和根本 就是要抑制人类对自身生活需要以外的物质财富的贪欲,善待万物, 感恩自然和社会及身边的一切人。如果人人做到了这一点,何愁社会 不和谐。社会和谐了,人和自然环境系统也就必然和谐了。人类面临 的自然环境危机,是人类通过社会行为,疯狂无序地对自然环境进行 掠夺和破坏造成的。人类的贪欲一天不停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 是一个长久的梦幻,人类最终就逃脱不了自然界的“惩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对破坏自然的 行为有了觉醒,并在积极地和默默地为改变这种窘境而努力着。如显 性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 隐性的就是从20世纪

9、8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教育和 普及。特别是后者的影响,正在逐渐深入各阶层人士的心中。接连数 次的世界科学家大会和世界宗教议会,都把环境道德观念突出地写进 了决议之中。我们也欣喜地听到,温家宝总理在最近关于毒奶粉事件 的讲话中提出:“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近几十年来,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良心”和“道德” 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受功利 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占世界人口 5%的美国人消耗了占世界1/3 的能源和其他有用的地球资源。对此,曾对世界过去进行了深刻反思 并写出了震动世界的熵一一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杰里米里夫金, 最近在预测世

10、界未来的过程中,又发表了一部再次震动世界的著作欧洲梦。书中指出:由于美国梦深陷于分离和孤立的“死本能” 之中。在美国,人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主,过度消费,纵容每种欲 望,浪费地球的丰饶。人们鼓励不受限制的经济增长,强者受奖赏, 弱者被边缘化。他们满心要保护自身利益,组建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 军事机器,以获取自己想要并相信是分内应得的东西。他们把自己看 作是上帝的选民,因此有资格获得一份超出公道份额的地球财富,而 他们的自身利益却正在缓慢地蜕变成纯粹的自私自利,以致变成了“死亡文化”。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欧洲梦的世纪。可见,他所提出的所谓“欧洲梦”,已经囊括了我们所希望看到 的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

11、的和谐。他并且预言道:“拥有丰富、多样 历史的中国人民,能够为欧洲梦的深化、为它成为全人类的真正世界 主义梦想,作出怎样的贡献?可能毫不夸张地预言:正在廓清的 欧洲思想框架同中国思想框架之间的交融,将会对全人类的未来产生 深远影响。”怎样交融呢?笔者认为就是要站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站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环境哲学高度)上去认识、理解党中央 所提出的关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并在这 一高度上将其转化成实际的行动纲领去贯彻执行。首先就要加强环境 伦理道德的宣传普及教育,在全民中培育起真诚的内心信念,并形成 强大的社会舆论。使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做到“敬畏自然,善待环境(

12、自 然和社会),关爱万物,适度生产,简单生活,追求崇高”。只有这 样,“彼时每个人的权利都获得尊重,没有人被遗落,文化的差异受 到欢迎,每个人都在地球可维持的范围内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而人 类能够生活在安定与和谐之中”。总之,当前对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 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纲领的态度,在全世界进行了近半个世纪轰轰烈 烈的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教育以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是 一个愿不愿干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能不能干的问题。特别是对那 些凭借特殊条件已经攫取了“第一桶金”的亿万富翁,所考虑的就是 怎样逃避这样干才能保证他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因此,归根到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环境观的问题。如果不在这个高度 上去认识这个主要由富裕阶层(阶级)人士造成的,当前社会上所发 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触目惊心的不和谐现象,只停留 在从方法措施上去寻求解决办法,对那些主要承受这些不和谐现象后 果的弱势群体,将是一个永远的痛,和希望改变的长久的梦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