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021956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 (陇东学院美术学院 甘肃庆阳 745000) 摘 要:中国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引领中国画向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追求意境的美学观念。艺术境界的拓展使中国画形成了 “不 “理”求形似,以形写神”的绘画原则。这种富于“情” “性”的表现法则,构成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中国画;山水;意境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画正是从这一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文化体系中脱胎而来的。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画家的探索实践和努力,以其独特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艺术成就极高,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潘天寿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

2、为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美术创作、欣赏和品评的重要准则。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门类众多、艺术形式迥异,通常按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三大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们以其特殊的物质手段与表现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研究古代绘画的意境,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意境,也叫有情之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景的统一,它是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

3、从艺术思想来看,意境最能体现中国画艺术美的重要特征。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主要标准。意境理论,在我国古典诗歌理论中出现较早,历代皆有人论及。早在唐代杜甫在丹青引中,描写曹霸画马的情景用了意匠惨淡经营的诗句。在此意匠就包括了意境与意境的表达双层意思, 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的全过程。而同时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已经在绘画理论中强调审美意境的主导作用了。 意境的创构是一个画家综合性修养的反映,因此在历史上有成就的画家都非常重视绘画作品意境的创构,力图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那么

4、,怎样才能使绘画作品获得意境呢 李可染说身临其景,方得其情。这就是说, 只有身临其景,才能深刻地认识对象,才能产生强烈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中国画最大的特征从画面笔墨到对留白的处理,其最终目的就是为达到一个意字, 所以古人一谈到作画,便要提到意在笔先。中国画中不论人物、山水、花鸟,都是强调以形写神,反对刻意求工、描头画脚,而无所侧重的平均对待。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其实就是在意字上下工夫,从而去实现更高的艺术境界,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可以说是意字的最高境界。 1 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中国画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视整个宇宙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整体。画家在观察与作画过程中力求捕捉与展现物体的

5、内在精神,使主体生命注入物的感性生命之中。中国先秦思想家的理论,在历时两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奠基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老庄崇尚自然之美,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重要观点,庄子提出了“天籁、天乐”,都体现了道家对美的理解,这种美学观点,与西方古代思想家将美理解为具体事物的和谐形式有很大差异。正是中国古代哲人对艺术与美的深邃理解,使中国画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可能再将感性形式的完美视为重要的课题,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之所以没有出现西方写实技巧高峰的原因。 浏览中国山水画史,会发现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画家对山川景物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切的感受,对于形和神各自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感悟。由于每位画家对自然

6、有着不同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每位画家不同的笔墨程式。如::同是画北方山石的荆浩、关仝、范宽等彼此都有着不同的笔墨语言,对山石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是画南方山石的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正是有着不同的形式,才深深的表达了作者生命的情调与意味,然而人生仪态万方,宇宙绚丽诡秘,生命的境界无穷尽,形象的姿势也无穷尽,于是描摹自然以达抒怀之情,成为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笔下的一山一石,真正深情而忠实地用笔墨诉说着人的经历与思想,并在笔下灌注一种纯真的生气,一种天地间的真气。通过这种手段,将零碎的物象巧妙的组合起来,成为内在自足的境界,使人千载之下瞻赏之,万有无穷、高

7、远、圣美的意境。 山水画是最心灵化的艺术,中国山水画受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影响至 2 “意象”思维把“意”即人的意识,意志、意念、深,注重个人心灵的体悟。主观与“象”即客观物象,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个互通共识的有机体,将“事物”“人格”化,寻求人与事物“感应”式的认识法则。 、 “黑白成象” ,倡导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共存性和可知性,中国山水“阴阳相生”画里所表现的心灵最深处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垠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天人合一,它是最超越自然而又切近自然,是最心灵化的艺术。山水画讲因心造境,将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石,用一条线、一方空间升华为一种境界,境界是人格的体现,是学养的体现

8、。心胸博大者,画不可能气短内心清澈者,笔下不可能有浊气。一个山水画家应该读万卷书,养浩然之气于胸中,行万里路,天下名山罗列于胸中,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国画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视整个宇宙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整体。画家在观察与作画过程中力求捕捉与展现物体的内在精神,使主体生命注入物的感性生命之中。 三、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意趣 长期以来,只有中国画家乐于在画内提写诗文并加盖印章,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历来国画大师几乎都同时是书法家和诗文家。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既说明中国画家素来将画视同诗文。郭熙说:了诗与画的不同特质,同时又阐释出诗画的同一性。近代齐白石说中

9、国画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似与不似之间与文学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审美趣味、思想倾向关系极大。从艺术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上的完美结合,在创作思想上明确蔑视对自然的模仿和表面的形式,在审美观方面吸收了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的丰富营养。历代中国画家都著作了极丰富 3的画论,在世界美学、艺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绘画史上有“深 、 “十里蛙声出山泉”之类的故事,中国画极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具平面性,无法创造再现物象物质性的立体效果。它靠文学性的支持,传达物象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心象,所以说“画者,心画也”。在诸多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应推唐代画家王维,王维的风景诗以重情、

10、家中,适性、自然等方式追求人性的自然境界。如他的山居秋暝诗,短短四句,不仅点明时间是秋天傍晚,交代地点是空寂的山林,还描绘了明月朗照,清泉漫流。使人仿佛看到弯月透过松枝洒向大地的清光,仿佛听到泉水在石上流过的潺潺声,依然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黑格尔说“诗能 。够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 四、情趣盎然的审美理想 情趣是附在形象之上的,飘忽在画境之中的一种虽摸不到但可感知的一种风韵,一种味道。情趣是什么古人原宏道描述到:“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太,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中国画的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意,所以中国画家敢于舍弃对象外在的形态,敢于为

11、了强化作者感情的表达而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以及神情的中国画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地表现对象。同时也为了区别主次宾主,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及自己情感的充分表达,他们将个性化的构图、装饰化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构图布局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有时候完全省略环境描写,大胆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并借助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去自由发挥。中国画的构图除紧密结合所描写内容的“经营位置” 4之外,还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这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特色。讲求笔墨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

12、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的一种艺术技巧。中国画使用的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形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把笔法看成了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它的作用就是以不同的笔法墨法描写不同的形象,能更好的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与想法。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体现出每一位创作者的个人风格。情趣是靠画外功而来的,它综合了画家的全部学养以及创作经验和具体的构思创意等,是长期修炼的结果,所谓厚积薄发,体现在创作上能够别出心裁,面目新异,巧妙的反映生活。 五、独有的空间审美意识 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是一种生命空间重建和再生,它体现出与宇宙空间生命因素。宇宙空间充满了生

13、命气息,而绘画空间就以气韵的表达为最高要求,使主体生命意识与客体生命精神在艺术空间中高度凝聚,达到最为集中的体现,以此所建构的艺术空间才是一个弥漫着生命精神的和引人入胜的审美空间。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西方山水或风景绘画上相差迥异。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说,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不单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概念,也就是有中国画家寻求的“神游”的意境,并非现实生活的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 5达无限的空间这样,我们在理解中国画和中国的画论

14、时,就不能把这种空间理解成科学的透视空间。为了表达这种感觉,中国画家相应地又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这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思想中形成的视觉上的心理空间,即所谓的“心视”。这种审美观在 19 世纪末才受到西方的重视,提出在美术上打破时空界限,以开阔美术的表现作用和功能。独有的空间意识,规定着中国画家的爱好和兴趣,使中国画形成了把表现生命意识体现精神作为主要的追求,而不注重对自然表象特征的浮光掠影等模仿,并以生物的眼光关照自然万物,以生命体会生命,追求独有的空间审美境界。 意境不仅显露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中,而且还表现在绘画的气韵表达。气韵生动 是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来的。在中国绘画史

15、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又将气韵生动 列为六法之首,对后世的影响更为重大。气韵生动 就是要求绘画作品要有神韵、有情趣。或天真烂漫、活泼奔放,或明润郁葱、幽曲苍劲,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在的生命。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重要标准, 故气韵生动被我国历代画家视为创作法则,以致后人逐渐把气韵生动看作是中国画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学观念来创造的艺术语言,它具有世界公认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艺术内涵。从绘画工具和材料到表现方法和审美追求,不论何种内容人物、山水、花鸟,都与西方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就中国绘画自

16、身而言,这三类画种既有各自个性的审美追求,也有着作为同是中国传统绘画一致的审美追求。著名美学评论家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 它所描写的对象、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气韵生动。 6 艺术家可以赋予自然之物以灵气和感情,而这种移情作用所带来的也正是艺术家情感的宣泄,欣赏者也会被作品中的某种艺术所吸引并获得陶醉的快感。这样,艺术家经过将自然物象人格化或将人格自然物象化,从而构成了情与景浑、形神兼备的审美境界,这也正是意境的美学价值所在。 虽然意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心领神会的东西,但却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灵魂性因素。所以,如何产生意境是艺术创作中的重大课题。俗话说人贵直,文贵曲 ,艺术最大的秘诀就在于欲藏故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的艺术效果恰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就拿中国画来讲。中国画最讲究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意境,于是含蓄就成了构成意境的主要手段。所以,传统国画中,不画天,不画地,天地虽无笔,却有天地存。笔不到之处意犹存?街椤械牧舭拙褪侨眯郎驼咦约喝胂瘢佣眯槭迪嗌南笸庵蟆巴庵埃庋帐醯谋旧砟诤捅涞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