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210656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施工2标】土建工程 施工方案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施工2标】土建工程项目地质补勘方案编制: 审核: 审批: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轨道交通14号线支线2标项目经理部2013年12月目 录一 编制说明31.1 编制依据31.2 编制目的3二 工程概况32.1 总体概况32.2 镇龙北站42.3 康大站镇龙北站盾构区间42.4 已有钻孔统计52.4.1 镇龙北站62.4.2 镇龙北站康大站区间62.5 原勘察报告对地质的描述62.5.1 镇龙北站地质62.5.2 镇龙北站康大站盾构区间地质8三 补勘方案113.1 补勘方法113.2 补勘钻孔布置及

2、工作内容123.2.1 车站补勘钻孔布置123.2.2 区间补勘钻孔布置133.3补勘的流程图143.4补充勘察方案及技术要求143.4.1钻探施工方案143.4.2原位测试173.4.3室内试验173.4.4 资料整理及勘察报告编写18四、施工部署及工期安排18五、安全文明保证措施185.1安全保证措施185.1.1 项目经理安全职责195.1.2 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职责195.1.3 安全员安全职责195.1.4 现场技术人员安全职责195.2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0六、应急预案20一 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1、城市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3、GB50021-2001)(2009版);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BG/T50123-1999);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99:98);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8、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9、 现行国家或行业其它的相关规范、规程;10、 本项目设计图纸及勘察报告;1.2 编制目的 由于广州轨道交通十四号支线工程【施工2标】土建工程进入实际施工阶段的需要,原详勘存在部分点或位置不详,仍需进行补充详细勘察阶段

4、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二 工程概况2.1 总体概况本合同段为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施工2标】土建工程,包括【镇龙北站】、【康大站-镇龙北站盾构区间】土建项目以及车站出入口、风亭、区间联络通道等附属工程。招标工期要求:开工日期为2012年12月28日,竣工日期为2015年6月28日,施工总工期为913日历天。工程名称: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施工2标】土建工程;建设单位: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监理单位:广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地点:广州市萝岗区镇龙镇九龙大道;2.2 镇龙北站镇龙北站设置于九龙大道与江新路交叉路口处,沿九龙大道南北向靠东

5、侧布置,车站西北侧为苗圃和东龙混凝土搅拌公司,东北侧为松茂花木场和五福堂居民房,西南侧为向西村居民房,东南侧为九龙镇镇龙敬老院和向西村居民房。车站为地下两层多跨框架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镇龙北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支YDK60+901.000。车站起点里程为支YDK60+806.150,车站终点里程为YDK61+293.700,车站主体结构外包尺寸487.55m19.70m,基坑开挖深度17.06m。车站设置有I、II、III、IV号共4个出入口,2组风亭,2个紧急疏散口,预留2组风亭、2个出入口及1个疏散口,均采用明挖法施工。一期施工时的交通疏解利用九龙大道的西面,满足双向三车道通行要求。二期

6、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对九龙大道进行疏解,车流行进在车站主体结构的西侧,满足双向三车道通行要求,三期施工车站的附属结构,对九龙大道进行疏解,车流行进在道路的中间,满足双向四车道通行要求。车站开挖地层从上到下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层、中粗砂、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花岗岩全风化层,零星分布粉细砂和粉质粘土层。本站底板大部分位于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中,局部少量存在于花岗岩全风化层中。根据水质分析结果,本场地的地下水腐蚀性综合评价为: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弱腐蚀性。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广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

7、度为0.1g,场地类别II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为广州市重点工程,建筑物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抗震设防。2.3 康大站镇龙北站盾构区间本区间线路出镇龙北站后,沿着九龙大道由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前行进入康大站,线路途经七星村、五福堂村、下穿广河高速、汤村、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本区间右线设计起迄里程为支YCK58+694.354支YCK60+871.302,全长2176.948m,左线设计起迄里程为支ZCK58+694.238支ZCK60+871.302,短链0.739m,全长2176.325m,区间共设置3个联络通道,1#联络通道里程为支ZC

8、K59+178.480/支YCK59+175.901,2#联络通道(兼废水泵房)中心里程为支YCK59+771.158/支ZCK59+771.804,3#联络通道里程为支ZCK60+339.3240/支YCK60+340.898,均采用矿山法施工。盾构隧道管片内径5.4m,外径6m,管片厚度为300mm。区间平面最小平面曲线半径800m,线间距11m14m,最大纵坡26,埋深9.325.8m。采用2台复合式盾构机进行区间隧道的施工。区间隧道地形条件较复杂,为微地貌为低丘-沟谷向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线路主要沿九龙大道敷设,沿线管线密布,局部穿越广河高速和农田、果林、村落,隧道顶部、底部围岩以花岗岩

9、风化残积土、全强风化花岗岩为主,靠镇龙北站逐步向砾砂、中粗砂和粉细砂过渡。初步勘察未揭露孤石等埋藏物,较适宜采用盾构法施工。康大-镇龙北区间下穿广河高速的高架桥,B标段线路宜认真选择与广河高速交汇点,施工时应注意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场地位于白云山-萝岗断隆低山-丘陵区,该断隆总体上为构造-剥蚀堆积地貌,地势相对起伏较小,区间地形平缓,微地貌属山前冲积平原地貌单元。沿线地面主要为农田和村落,场地标高在27.0031.50m之间,线路主要沿九龙大道敷设。地表水系不发育。本场地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1.207.00m(标高为25.8041.96m),平均2.97m(标高为34

10、.57m),稳定地下水位(静止水位)埋深为1.317.30m(标高为25.3041.66m),沿线地下水位与季节、气候、地下水赋存、补给及排泄有密切的关系,本场区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特征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按埋藏条件可划分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砂层中,在地表松散填土之中亦储存少量第四系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中、微风化花岗岩和块状强风化花岗岩的风化裂隙之中,含水层无明确界限,受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开放-闭合程度影响,含水层埋深、厚度及透水性均很不稳定,根据抽水试验结果,该类型含水相对贫乏,透水性稍差。基

11、岩风化裂隙水一般为承压水。场地范围内砂层孔隙水对混凝土结构有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主要腐蚀介质为水中的侵蚀性CO2。场地范围内基岩裂隙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2.4 已有钻孔统计原勘察钻孔深度为:(1)控制性勘探孔深度: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25m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小于5m。(2)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20m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小于3m。(3)如遇断裂破碎带、孤石时,要求加深钻孔深度,穿过断裂、孤石底板至少1m。孔深超过40m时,由相关各方共同确定终孔深度。(4)钻孔深度应满足

12、取样、测试等要求。2.4.1 镇龙北站共布置35个钻孔,其中控制性勘探孔12个,均为取土试样孔、标准贯入试验孔,约占钻孔总数1/3;一般性勘探孔23个约占钻孔总数2/3。具体位置详见附表镇龙北站详细勘探阶段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2.4.2 镇龙北站康大站区间共布置104个钻孔(钻孔编号为:MZSZ3-KZ-01MZSZ3-KZ-104,其中控制性勘探孔34个,均为取土试样孔、标准贯入试验孔,约占钻孔总数1/3;一般性勘探孔70个约占钻孔总数2/3, 均为标准贯入试验孔。具体位置详见附表康镇区间详细勘探阶段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2.5 原勘察报告对地质的描述2.5.1 镇龙北站地质站址范围内目前

13、提供的工程勘探资料表明,场地工程地质相对复杂,淤泥层及砂层均有多处揭示。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车站地层从上到下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层、中粗砂、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花岗岩全风化层,零星分布粉细砂和粉质粘土层。本站底板大部分位于砾砂层、花岗岩残积土中,局部少量存在于花岗岩全风化层中。围岩类别见下表2-5。表2-5 镇龙北站围岩类别列表层号岩土名称岩层特性开挖后的状态围岩类别素填土素填土围岩极易坍塌粉细砂含粘粒、呈松散状不能自稳中粗砂含粘粒、呈稍密状无法自稳砾砂含粘粒、呈稍密状无法自稳粉质粘土(软塑)软塑状无法自稳粉质粘土(可塑)呈可塑状,土质均匀,粘性较好易发生变形、无法自稳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易

14、软化、崩解围岩极易坍塌全风化花岗岩岩芯呈坚硬土柱状围岩极易坍塌强风化花岗岩岩芯呈半岩半土状自稳性好,但拱部易沿裂隙掉块坍塌根据勘察及野外调查,勘察范围内不存在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沙土液化、软土震陷等不良地质作用,无明显地质灾害迹象,也未发现潜在不稳定斜坡,本段主要特殊地质有填土、软土、残积土和风化岩: 1. 填土本次初步勘察揭露的人工填土层主要为素填土,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质粘土、中粗砂、碎石等,局部为杂填土,含有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土质不均匀,孔隙性较大且层位不稳定。2. 软土本次勘察揭露到的软土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淤泥层或淤泥质土层,局部为河湖相沉积的淤泥质土层。该层属软弱土层,含水量高,在天然状态下呈流塑状,强度低,土层力学性能差,具高压缩性,透水性差。3. 残积土、全风化岩及强风化岩混合花岗岩:花岗岩分布区,接近地表的残积土因受水的淋滤作用,氧化铁富集,并稍具胶结状态,形成网纹结构,土质坚硬,而其下强度低于上部土段,再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