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020922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第1节 杠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五要素”(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构造。(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重点】1、重点是了解杠杆构造(五要素);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教学难点】1、画力臂;2、杠杆平衡的条件。【教学器材】杠杆 支架 钩码 回形针(分组,两人一组)【教学过程】1、设置情境

2、,引入新课(演示“蜡烛跷跷板”)师:仔细观察跷跷板,想一想它的两端为什么不断地翘起、落下?大家想了解其中的秘密吗?学完这节书我们就会明白了。(板书:第二节 杠杆)2、学习新课(1)认识杠杆(通过展示图片、录像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并了解复杂的机械由简单机械组成,从而说明学习简单机械知识的必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师:我们也来学阿基米德利用杠杆(笔)来撬动地球(球),观察、思考什么是杠杆,有何特征?生1:直的硬棒。生2:能绕一个点转动。师:好,还有没有别的意见?生3:不一定是直的师:很好,大家赞同他们的意见吗?师生归纳、总结出杠杆的概念。(板

3、书:杠杆: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都可以看作杠杆。)利用动画演示撬棒撬石头,后指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板书: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教师示范:画出下图的力臂(并播放动画)把画力臂的方法归纳成口诀:一打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具体步骤:1、首先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2、沿力的方向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3、过支点O作力作用线的垂线,用大括号勾

4、出并标上符号L。杠杆的平衡条件:a什么是杠杆的平衡(展示几种杠杆工作时的状态让学生观察、讨论)师:杠杆工作时都处于什么状态?生1:静止或转动生2:匀速转动师:很好,观察很仔细。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时受力平衡,动力和阻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杠杆将处于平衡状态,杠杆处于这种状态叫做杠杆平衡。b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猜想(教师演示课本77页的12.12实验,让学生观察哪个因素影响杠杆平衡。)师:根据你们的观察,请你们来猜想哪个因素影响杠杆平衡?生: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师: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两因素决定了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即是力臂)。因此我们讨论力对杠杆的影响时只要考虑力的大小和力臂的

5、大小就可以了。设计实验方案师:既然杠杆的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那当他们之间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杠杆平衡呢?生:(可能一时无法回答)师:要得出确切的结论,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实验怎么做?关键是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引导:我们把钩码分别放在杠杆的两边,在杠杆平衡时,钩码对杠杆的动力、阻力就等于两边所挂钩码重,而不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力了。利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实验前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力臂就可以从杠杆刻度尺上直接读出,使力臂的测量更简单。学生再讨论具体实验步骤。让学生汇报,归纳出实验步骤。总结:实验步骤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

6、,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这时杠杆两边受到钩码的作用力都等于钩码重。把支点右方的钩码重当作动力F1,支点左方的钩码重当作阻力F2;用尺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记录F1、F2、L1、L2等数值。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记录结果。求出各次实验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值,最后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数据分析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表格,包括结论。交流与展示让其中的一组学生把实验记录展示出来,并总结出结论。后看和大家的结果是否一致。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

7、阻力臂(2)杠杆的分类让学生画出各杠杆的力臂,并讨论有什么不同的?生:有的动力臂大,有的阻力臂大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动力臂大”和“动力臂阻力臂”两种说法的不同。师生:归纳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板书:a省力杠杆 F1F2,L1L2b费力杠杆 F1F2 ,L1L2c等臂杠杆 F1=F2 ,L1=L2第2节 滑轮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和工作原理。(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完成观察、测量、记录等操作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将滑轮抽象成杠杆的展示及分析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2)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

8、滑轮使用特点的实验过程,感受对比、分析、归纳在探究实验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实验和大组交流,养成互动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难点:滑轮组的作用三、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先让学生了解滑轮,然后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滑轮的使用特点。教师通过自制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滑轮的工作原理,通过视频及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进而了解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四、板书设计(一)定滑轮 :实质:等臂杠杆 作用: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9、作用:省一半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滑轮组 :由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 作用: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 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自由端移动距离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五、教学过程 课堂训练题目:1、如图1所示的是用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的三种拉法,所用的拉力分别以F1、F2、F3表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拉力F1最小 B.拉力F2最小 C.拉力F3最小 D.三种拉法所用拉力一样大2、如图2、3、4所示,当物体在滑轮作用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1示数为30N,则测力计2示数分别为_N;_N;_N。物体所受重力分别为_N;_N;_N。(测力计及滑轮重不计)图4F图3F图2图13、如图5、6、7所示,当物体在

10、滑轮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1示数为30N,则测力计2示数为_N;_N;_N,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_N;_N;_N。(测力计滑轮重不计)图6F图7FF12A图54、如图8所示,动滑轮重为50牛顿,绳重和摩擦不计,人对绳子的拉力是260N,则物重是 N;若重物上升的高度是0.2m,则绳子自由端下降 m 5、如图9所示绳子与滑轮重不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果G1=10N,那么G2 =_ N。6、要用15 N的力刚好提起20 N的重物,如果不计机械本身的重力,可以简单机械是 ( )A一个定滑轮 B一根杠杆 C一个动滑轮 D一个轮轴7、如图10所示用1/4G拉力提升物体,请画出该滑轮组的

11、装配图,要求拉力方向向下。8、如图10所示用1/5G拉力提升物体,请画出该滑轮组的装配图。FG图8图11图10图9板书设计第3节 机械效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教学方法】演示法 探究 交流【教学用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滑轮、细线、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

12、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知识巩固1、什么是功?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2、功的计算式是什么? W=Fs3、使用动滑轮的优缺点是什么? 省力但费距离从生活中遇到的效率引入物理学中的机械效率,从而引入新课。二、 探究新知(一)有用功和额外功实验演示: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1、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计算拉力所做的功。2、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甲 乙这两次拉力所做的功一样吗?为什么?甲图中拉力所做的功:W甲=F甲s甲=2Nh乙图中拉力所做的功:W乙=F乙s乙=1.2N2

13、h所以W甲W乙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两次实验中钩码被提升了相同的高度,但第二次拉力做功反而多一些。这说明,使用动滑轮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多做功。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人们不需要而又不得不做的功。总 功:有用功加额外功。W总=W有+W额思考一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提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水桶所做的功是额外功。思考二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二、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2、公式:讨论:额,总有所以额,总有所以(理想状态)注: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来表示。例题 起重机把质量为0.5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g取10N/kg。解 起重机匀速提升重物所用的力: F=G=mg=0.5103kg10N/kg=5103N 起重机提升重物所做的有用功 W有=Fh=5103N3m=1.5104J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巩固练习 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N的货物提高4m。如果额外功是9600J,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 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总功为: W有=Fs=Gh=3600N4m=1.44104J W总=W有+W额=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