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0207185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白泽中心教学网期末复习第一课草原1、字词:会读:渲染 勾勒 迂回 蒙古包 鄂温克族 羞涩 2、会默: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一、背诵第一自然段。二、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抄写下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答:“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直接写草原的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一道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了作者的

2、感受。这样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其好处就是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三、“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答:从草原上主人热情隆重的远迎客人,主客热情洋溢的会见,主人盛情友好的款待,以及主客联欢、深情话别的情景中体会到“蒙汉情深”。示例:记得读三年级时,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同学,每天我们总是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回家,几乎是形影不离。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今天,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疑惑地看着他,心里琢磨着:什么叫最后一次见面了?他要去哪儿?我们来到湖边坐下,他看着我疑惑的双眼,笑了一下,从袋子拿出一支精致的

3、钢笔,“给你。”我伸出手,接过李江给我的钢笔,“我要搬家了,要到广州上学了。这是我给你的送别礼,希望你能喜欢。”我愣住了,脑海里全都是我与李江的美好回忆,两行泪不知何时从我眼里流了下来,他继续说道:“我要离开这所城市了,我希望你能记住我!”我有点茫然,过了良久,才说:“你要走了,还回来吗?回来记得找我。”我们在湖边聊了很久很久,夕阳把我们俩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第二课丁香结1、字词:会读:参差 芭蕉 妩媚 花苞 会默:一、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答:作者先介绍丁香的生长环境(城里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等),然后从丁香的开形状、颜色、气味等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

4、花;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颜色: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香气直透毫端)二、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 描写丁香的词语: 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这样写表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答:雨中的丁香具有妩媚

5、(姿态美好、可爱、吸引人)、朦胧、如梦如幻的特点。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与平时不一样的景象,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给人一种梦幻、迷离、朦胧的感觉,让人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景物轮廓模糊,色彩交错渗透,有朦胧之感),久久回味,妙不可言。在作者眼里,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能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美,所以才会这样说。三、“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答: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每个人一辈子或许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但作者一反古人的情感,没有一味地哀愁,更没有抱怨生活的想法,而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

6、的领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正因为解不完,人生才不至于平淡无味。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要乐观面对。既然人生的问题解决不完,何不豁达乐观一些呢?人生的意义或乐趣不就是在这不断地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吗?有了这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灿烂。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一、默写古诗词三首+诗意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二、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

7、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答:两首古诗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但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整首诗围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

8、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通过明月、清风、稻花等意象,衬托出夏夜的优美和静谧。在动静结合中,表现了诗人因景美年丰而欢快、喜悦的心情。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黑云翻墨未遮山:夏天,天空中并未遮遍青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珍珠往船里乱滚。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

9、,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语文园地:1、排比: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2、分号的使用3、日积月累:默写过故人庄4、习作:变形记第五课七律 长征背诵课文,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 :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情感: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情感:“暖

10、”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1、字词:会读:绷紧 崎岖 叽里呱啦 会默:全神贯注: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热血沸腾:比喻激情高涨。居高临下: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粉身碎骨: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了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惊天动地: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痛击敌人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

11、长紧跟在班长后面。“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用石头砸!”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类似的词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相继从悬崖往下跳。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

12、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3)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课文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如: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这样描写,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这就叫

13、“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既顾及全面、体现广度,又突出重点、体现深度。第7课开国大典1、字词:会认:擎着 诞生 电钮 瞻仰 聂荣臻 会默: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开国大典的过程。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着重描写群众入场情况、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场面,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

14、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游行。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对阅兵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楚,先写领导人检阅部队,然后写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最后写看

15、到阅兵的群众欢呼雀跃。描写受阅部队时,课文按照“兵”出场的顺序依次描写,描写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先“点”后“面”, 雄伟壮观。分别介绍“海军”、“炮兵”等各个方队,这是“点”;然后总写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面”。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阅兵过程,既有对受阅部队的正面描写,又有讲述群众反响的侧面烘托,两者结合,写出了当时热烈的场景。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和同学交流。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