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一轮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018643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一轮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一轮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一轮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一轮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一轮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一轮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一轮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一轮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命题人:王国华第卷(选择题,共25分)一、选择题:(本卷共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国内古代常用天干地支纪时。其中子时相称于现代的A11点 B.2123点 C.231点 .35点2.国内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除正式国名以外,后人还取了别称,其中朝代的别称与都城的名称或都城的地理位置有关联的有:殷朝后汉东晋南宋 B. C. D.3子贡(孔子的学生)“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抗礼”,为宾主之礼)”。下列有关评述不对的的是A.春秋时期已有实力雄厚的商人B.春秋时期诸侯已被商人操纵C.当时商人并没有受到岐视春秋时期有

2、的商人参与政治活动4战国时期,人们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出身决定,而是越来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努力奋斗,不少平民百姓成为中高档官员。一种穷苦平民,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获得大大提高,最便捷的途径是当兵打仗 B.经商 C精耕细作 D.读书5北京奥运会揭幕式有一段宏大的击缶场面。缶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胁迫赵王弹曲,并命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随后,蔺相如以与秦王拼命相威胁,命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命史官记载:“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是A秦国发起统一战争.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威震中原C诸候争

3、霸势均力敌中原诸侯联合抗秦,对秦国构成巨大威胁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责,绳不挠曲”。对此理解对的的是:应以法治国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应由君主颁布A. B. C. .7秦统一后来,秦始皇将原秦国使用的圆形方孔钱颁行全国。此后,秦短期而亡,而圆形方孔的范式则使用了两千近年。重要因素是.形制设计合理 B.重量适中 C.商业不断发展 D后人顾念秦统一之功8.(张)安世为公候,食邑万户,家童(家奴)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经营工商业和矿业),富於大将军(霍)光”。上述记载表白西汉时期A.工商业受到政府鼓励 B.商人不受岐视,地位很高.某些官僚地主从事工商业 D工

4、商业从业人员重要是奴隶张骞出使西域是国内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新疆各族与内地关系的新时期使国内与中亚、西亚地区开始了直接的政治交往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发明了条件增进了内地与西域农牧业的发展A B. .10东汉以来,许多新的词句在社会上的使用日益频繁。如:报应、造孽、来生、浮屠等。这反映了A佛教日渐流行 B道教传播广泛C“仁”的思想影响越来越进一步 D.人民生活越来越困苦1.下列灌溉工具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创制的是 A B C D1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注重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的事例有:编著神农本草经编著九章算术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贾思勰编著齐民要术. B. C. D.

5、 13.隋文帝时期,兴建了许多大粮仓,粮仓里堆满了粮食。这些现象不能表白A.隋朝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B隋文帝比较注重粮食储藏C当时农民的承当很轻D隋朝建立之初即已初现昌盛局面14.唐朝“庸”的实行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墨子 .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15.唐朝后期的谚语称“杨一益二”。益州成为全国第二大工商业中心的因素不涉及A.社会相对稳定 B.四川盆地农业比较发达C.部分中原居民迁入四川盆地,增长了劳动力D四川盆地土地兼并现象较少.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创立、完善,这有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由于科举考试.使选官用官过程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B.以诗赋为重要考试内容,使统治阶级

6、重文轻武世家大族被排斥在科举之外,受到庶族地主的欢迎.使门阀势力被铲除17.唐朝时期浮现了银行的雏行,即A“市”的浮现 B邸店浮现 C柜坊浮现 D.票号浮现1.唐朝可以以绢或布替代股徭役,北宋则收役钱,明朝纳银代役。这种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民生活日益富裕C政府财政开支的增长 D.物贱钱贵的趋势.宋初,为解决藩镇割据采用的措施是A.设参知政事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使 .设转运使0王安石变法的指引思想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下列措施符合上述指引思想的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A B. C D.21.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管理今天外蒙古地区的行省是A.辽阳

7、行省 B岭北行省 .甘肃行省 D漠北行省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为贯彻这一主张,郭守敬A.绘制全国地图 B.总结前人历法成就C进行化学实验 D创制天文仪器23明朝统治者在法律方面制定了“钞法”、“盐法”、“茶法”、“市厘”,并对借贷、买卖、市场从法律上作出了具体规定。其因素是.学习外国经验 B.君主专制统治加强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矛盾比较锋利24.“均田免粮”标语的提出标志着国内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种新阶段。由于这表白A.农民阶级结识到了自己苦难的本源所在B.农民阶级规定挣脱受剥削、压迫的地位C农民运动领导人找到了发动农民革命的科学措施D.农

8、民结识到了自己承当太重2.台湾第一种迅速开发时期是澎湖巡检司设立后 .郑氏政权统治台湾时期C.台湾府设立后 D.洋务运动时期第卷(非选择题,共分)二、本卷是共4小题,共50分。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科举制的成熟时期是宋代。一方面是杜绝一切人为的因素,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在考试面前一律平等,不是进士出身就不能作官,士大夫阶层由此真正形成,所有大夫(全体官员)均由士来构成,只有成为士,才干成为大夫。这一制度的确立,使读书的风尚空前高涨,“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晁冲之的夜行诗句,可以说是赵宋时代的写照。由于所读之书,都是精英文化之典型,在文学审美的熏陶之中,

9、士大夫自然形成了清正刚毅的士大夫品格,因此,两宋罕有腐败之贪官。同步,科举制使平民通过刻苦读书,不断地为士大夫阶层提供新的血液,形成了社会的良性循环。譬如北宋中前期的欧阳修、范仲淹等都是贫寒家庭出身。范仲淹少年时更有“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宋史范仲淹传)固然,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代的后期,考试的措施日趋僵化,八股文成为扼杀人才的工具。但是,考试的出题方式不好,并不能阐明整个科举制不好。西方接受了科举制的财富,结合西方文明的特点,渐次形成文官考试制度,阐明改造后的科举制还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华读书报0月12日文科举制漫谈材料二:北宋建立后,为杜绝旧时科举制度浮现的

10、种种弊端,统治者把唐时已偶有浮现的糊名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并创设抄写法,两者结合,一方面在殿试中试行,然后自上而下逐级推广,历经四朝统治者的努力,终于完毕了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并形成了制度。糊名法和抄写法的确立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武汉志诚论文工作站4月2日北宋科举制度糊名法和抄写法略论阅后请回答:()为什么说科举制在北宋进入了成熟阶段?(分)(2)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士大夫阶层的特点。(分)()为什么说“不能阐明整个科举制度不好”?(分)27阅读下列材料:(1分)材料一: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

11、曰兴土筑;十二曰集流亡”。材料二: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种月内报灾罚俸半年,一种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材料三: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创诸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材料四: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屡屡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州县。阅后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5分)(2)康熙、雍正年间,水

12、患较少,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长,危害越来越大。因素是什么?(分)()据此,总结清朝备荒救灾的经验教训。(4分)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明长城示意图材料二:康熙在一份上谕中说:“蔡元所奏,未谙事宜。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崩溃,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蔡元未见及此,其言甚属无益,谕九卿等知之。”阅后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北部边境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4分)()康熙反对修筑长城的理由有哪些?(分)(3)你觉得清朝不修长城的因素尚有哪些?(5分)国内对外文化交流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回答:(分)(1)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