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通信建设与城市安全管理断想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018422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通信建设与城市安全管理断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应急通信建设与城市安全管理断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应急通信建设与城市安全管理断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应急通信建设与城市安全管理断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应急通信建设与城市安全管理断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急通信建设与城市安全管理断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通信建设与城市安全管理断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急通信建设与都市安全管理断想-从汶川大地震看都市应急通信体系建设 - ( -0-19) 信息是现代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今天,应急通信已成为运转和管理日益现代化的都市安全最核心要素之一,对都市安全管理意义至关重要。应急通信体系在都市运转遭到突发灾害或事故时,承当着及时、精确、畅通地传递第一手信息的“急先锋”角色,是决策者对的指挥抢险救灾的中枢神经。应急通信只有在突发灾害来临时,真正及时、精确、畅通地传递抢险救灾信息,而不是紧急状况时的哑巴和瞎子,才干把好都市安全管理的第一道关。 一、最糟糕的信息就是“没有消息”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汶川等多种县级重灾区内通信系统全面阻断,昔日高效

2、、便捷的通信网络遭受消灭性打击而陷入瘫痪。网通、电信、移动和联通四大运营商在灾区的互联网和通信链路所有中断。四川等地长途及本地话务量上升至平常0倍以上,成都联通的话务量达平时的7倍,短信是平时的两倍,加上断电导致传播中断,电话接通率是平常均值的一半,短信发送缓慢,整个灾区霎时成了“信息孤岛”。 二、目前应急通信系统的软肋 平时安全高效、应付裕如、便捷畅通的通信体系,为什么在灾害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光缆断裂,互换机房倒塌,电力中断导致基站不能工作?这是值得应急通信体系建设者深思的。目前,我们的应急通信至少有如下软肋: (一)应急通信难敌灾害突袭年初的雪灾,仅贵州省到2月底合计有4万多站(次)通信基

3、站、0多公里通信光缆、40多种固定网接入网点、100多种模块局受损,最多的1月31日,全省有00多种基站通信中断,占全省基站总数的50%,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仅贵州省就达亿多元。.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半夜12点,中国移动共有457个基站中断“退服”。通过艰苦的抢修,13日下午点抢通19个,仍有258个基站中断。 如此脆弱的应急通信体系,怎么与突发灾害抗衡呢,又怎么应对劫难时的抢险救灾呢? (二)通信应急体系“散兵”不强 在5.12汶川大地震这场与死神抢时间、向信息要生命的博弈中,尽管各大电信运营商震后全力以赴,开展应急抢险,争取及早恢复通信联系,但准备显然局限性,到了抢修现场,仍在调试多种设

4、备参数,更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能力。 从雪灾到大地震,我们看到各通信运营商在应急救灾时各自为阵,似“散兵游勇”,主线没有发挥应急通信协同作战的作用。汶川大地震中,通信运营商的互联互通直到几天后才正式启动。目前,还没有一种整合资源优势并可以在开放、互通的统一应用平台上,整体解决应急通信预警体系建设的方案。而这正是摆在应急通信建设者面前的难点。 (三)目光短视制约应急通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几大运营商的光缆修复队跟在修路大军背面无能为力。显然,她们只以贯常的思维关注光缆传播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特点,没有超常规地思考应急状态下通信体系与否可靠、敏捷等复杂状况。而应急通信要的就是在水、电、路都不通时,最

5、精确、迅速地传递信息。 无论是雪灾还是汶川大地震,应急通信系统强不起来,急不起来,丢尽“急先锋”的颜面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习惯了常态下高效便捷有效的通信方式的自觉得是,沾沾自喜那种短视的思维定势。由于她们主线没有思考一旦突发状况来临,应急通信对抢险救灾的影响。如果应急通信平时有一种环节没有准备到位,紧急状况浮现时就会直接转化为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在灾害面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只能阐明我们的应急通信体系准备太不充足,太欠缺长远的应对措施,或者说主线没有准备。(四)应急通信缺失应急思维国内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

6、本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强调建立健全国家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但在大地震救援中状况并不乐观。由于信息不畅,越是受灾核心地区,通讯越困难,救援人员无法获得重灾区的状况,救灾指挥部也无法指挥调遣。救援人员直到月14日才达到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及周边县市,救援的最佳黄金时间已通过半,这与应急通信不畅关系密切。 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断想政府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关系国计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在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首当其冲。信息的中断,意味着应急指挥中枢神经的黑屏,

7、所有的抢险救灾指挥也就都无从谈起。 三、启发与断想 (一)断想之一:应急通信体系的冗余和备份 应急通信系统如何抵挡随时也许发生的劫难或突发事件?经历了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网通的工程师觉得,最核心的是要建立冗余容量,在安全的地方安装更多的应急通信能源系统。一方面,在考虑应急通信体系基本设施的环境保障时,要保证移动通信基站机房的安全。同步,通过网管全面检查基站电路和电源模块的工况,保证对设备的安全供电,并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发电的网络和通信基站。另一方面,要做好通信网络的备份和冗余工作,优化基本通信网络的架构。运用MS VPN技术在网络速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好、安全性能高等优势,搭建网

8、络切换平台,当一种站点瘫痪时,PL可立即变化路线,在对顾客没有任何影响的状况下,将网络切换到备份数据中心。把核心链路所有改为光纤,增长互换机的冗余光纤通道数量,做好应急通信波及的无线设备、传播设备、互换设备和网管设备的备件。 (二)断想之二:应急通信系统的混合建设 中国联通应急通信处鲁卫东表达,固定通信连接的毁坏将会影响到整个受灾地区的移动通信网络,由于许多移动电话呼喊事实上是通过老式的固定电话线路传播的,即便是在固定通信和移动网络的连接没有损坏的地区,移动发射塔的断电也导致了通信中断。 在移动电话顾客超过全国人口0的日本,通过内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P)的移动终端,实现蜂窝加GPS的混合定位,

9、在去年7月1日新澙地区发生级地震时,实现了较为抱负的救援效果。除依托越来越先进的通信设备,专家觉得,如果把某些移动发射塔连接到应急通信的卫星或微波系统上,能在一定限度上缓和通信中断的矛盾。 尚有一种虽古老但有效的应急通信方式,是摩尔斯码发报机,它不用光缆就能实现远距离传播。此外,卫星和微波等无线通信基本设施的备份对于应急通信体系建设也非常重要。目前很热门的iMX技术也可以提供类似功能。 (三)断想之三:应急通信与业余无线电 国内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具有特定特长的人员提供服务。北京市应急通信保障预案(专网)将业余无线电台纳入了应急通信保障资源协调范畴。 “1”事件中,美国纽约地区的固定电话、移动电

10、话、寻呼机都因严重超负荷而无法使用。这时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供了能覆盖全国的应急通信服务,成了真正的幕后英雄。民间无线电爱好者(AM,昵称火腿)及业余电台是重要的应急通信资源,在国内外应急通信保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部门在预案编制中,应充足考虑业余电台资源状况。 今年7月,临安市的通信专业队与省无线电运动协会联合开展的应急通信演习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就是一种例子。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E),是在抢险救灾等特殊状况下为社会提供通信服务。从国外的资料看,RE并非专业的通信系统失效时才启用,它是配合其她通信服务的重要网络。 (四)断想之四:应急通信的配合及体制问题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规定“有关电信运营公

11、司在执行通信保障任务和通信恢复过程中,应顾全大局,积极搞好公司间的协作配合。 在今年月召开的全国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研讨会上,专家觉得,各部门、多地区的联动能力和统一协调能力在解决应急事件中越发重要,由于在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水力、电力、通信、交通、卫生等等都要迅速协调,互相协助。而在今年的冰雪灾害和大地震中,我们的电信运营商却在配合上问题多多。 应急通信,特别是社会应急通信系统,是借助有线无线综合通信平台及数字集群调度通信技术建立的一种极有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专用通信系统;在经历了“9.1”、冰雪摘、地震、海啸及飓风等突发事件后,如何更好地建设这一体系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 目前,如何更好地

12、总结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体系,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特别是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应当引起政府和业界的密切关注。前不久,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温斌在谈到建设都市应急通信系统时说,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通信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虽然在通信和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劫难面前,既有的应急通信保障措施也显得力不从心。建立一套能实现平时和灾时结合的都市应急通信系统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通信市场,公共通信网络规模与实际使用人口均高居世界前列,重大灾害与公共事件发生时巨大的通信需求与公共网络通信能力的局限性已经成为突出矛盾。都市应急通信系统是应对多种突发事件的必备手段,建设国内都市应急通信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