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分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0132662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洛阳伊滨区诸葛镇司马小学 张秀丽10.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教学过程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1、板书“辩”字,学生组词。争辩 辩论 辩斗 辩驳等2、 出示课件图片,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辩斗”的人是谁?辩斗的话题是什么?3、 适时补充板书课题:两小儿

2、 辩 日二、明确目标,回顾方法。讲述:这是一篇文言文,之前学习夸父逐日时我们总结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谁来说一下?出示课件1、读通全文2、读懂意思3、明晰道理三、检查预习,读通全文。1、指名朗读2、正音; 孰为汝多知乎 3、 听范读,注意断句、停顿。4、学生试着练习读5、同桌互读,评价。6、 齐读四、深入理解,读懂意思。1、提出学习要求:讲述: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2、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3、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

3、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4、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车盖”、“盘盂”图片、“汤”的拓展词语“赴汤蹈火”)5、 增加难度、讲述故事。五、品读课文,明晰道理。1、听师读,生找关键句。教师: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既然辩斗的话题是“日”,那么现在,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划,找出文中写到“日”的句子。2、师生交流,共议辩斗观点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日始出 日中一儿 (

4、观点) (理由) 一儿 (观点) (理由) 3、师讲述,指导学生辩斗。讲述:怎么才是辩斗呢?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假设你和同桌就是文中的两小儿,你们也来辩一辩,放开声音,把这辩斗的味儿读出来。4、同桌互辩并展示。5、师评价: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这真是一场 的辩斗啊!(激烈 精彩 引人入胜 针锋相对 各执己见 互不相让)6、多种角度,升华辩斗。师:两小儿这一辩,辩出了什么?(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辩出了他们的观点和思想,辩出了他们的善于思考,辩出了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疑惑的

5、求知欲望,同时,也辩出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六、拓展延伸,积累知识。 1、假如你在场,你支持谁呢?为什么?你能解释两小儿的问题吗? 2、指名学生解释或课件解释。七、客观公正、评价人物。1、师引导: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2、学生从多方面评价。 3、小结。八、板书设计: 10.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 中一儿 近 远 大(车盖) 小(盘盂) 孔子一儿 远 近 不能决也 凉(苍苍凉凉) 热(探汤)两小儿辩日课后反思围绕着高效课堂,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环节的精

6、心设计虽然这是一篇文言文,但我仍然精心设计了主线,围绕着“这是一场怎样的辩斗?”展开学习,使本课的环节清晰,教师易于把握,学生印象深刻。开课从 “辩”字导入,为下文理解课文做铺垫。这个导入虽然没有什么花架子,却语文味十足,既检测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有效地将焦点聚焦到本课的重点上。中间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以“这是一场_的辩斗”串联,边理解课文,边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一场引人入胜的辩斗,这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辩斗,这是一场有理有据的辩斗。这样层层深入,既梳理了课文内容,又始终围绕主线进行,形散神不散。最后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总结,这场辩斗,辩出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二、多元化的解读教材

7、这篇文章故事虽短小,但蕴含的道理不少。除了两小儿活泼可爱,孔子实事求是的人物评价外,还关注了“宇宙无限,知识无限,学无止境”“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而这些道理的得出都是通过深入的文本学习,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自悟得出来的。尊重了学生多元化的知识体验,也使教材的意义得到了拓展,使德育渗透在本课的学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三、多种方法的朗读指导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本课教师我采取多种方法常设情境,指导朗读。有指名读、听录音、齐读、辩论读、检查读等等,联系生活体验,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模仿古人吟咏的样子来有滋有味地读。通过这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积

8、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1、教师范读,做到声情并茂,让学生有样学样,体味朗读的韵味。因为小学生模仿力较强,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精彩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达出来”。本课老师的范读语言清晰,委婉悦耳,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点燃了学生的趣,活跃了学生的思,发展了学生的智,给人以美的熏陶,学的榜样。2、读后点拨。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感,提高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在评价中,还做到了对语气、语调和语速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

9、。3、角色表演渗透朗读指导。课文很短,如果只是反复的指导朗读,必定非常枯燥,而教师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趣,让他们演一演,参加表演的同学大胆创新,“添油加醋”,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对文言的感悟力,既锻炼了学生朗读能力,又实现了全员参与的目标。尤其在表演中,学生把自己置于两个小孩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参与辩斗,自然而然地就注意到了语气、语调的问题。“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虽然进行了精心的教案设计,但备课时仍然有欠缺考虑的地方。总结如下:教学时,让学生用课文原文两个孩子的语言来辩斗,这对课文不是很熟悉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应考虑到这个问题,适当降低难度。或者设计分层练习,能力强的孩子就用古文辩一辩,能力弱的就用白话文辩一辩;还可以让学生先练习原文上一个孩子的话,等熟练了再练另一个孩子的话,然后再合起来辩斗。还有,学生表演辩斗,教师不能及时对辩斗进行指导,此环节时间过短,学生没能表演尽兴。教学时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始终尽心尽力的追求着,努力使我的课堂向更高更好的层次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