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011573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绩:论文题目: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院系: 年级、班级 学号: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诗评李公纵观晚清历史,李鸿章当属举足轻重之人。然而,世人经常将其冠以“卖国 贼”“千古罪人”之名,确实有失偏颇。要想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就要还原 其本来面目,把他放回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条件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 原则,以客观的视觉,去审视,评判,给起一个应有的历史“名分”。我说李鸿章是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的孤独者。是因为人们没有本着一个理性的,

2、深刻的态度去看待李鸿章这个人,更没有 正确去看待这段历史。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李鸿章始终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两 难境地,所以他是孤独的。李鸿章是一个精明的改革家,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就这三点而言,他都不应该是孤独的。孤独之一洋务运动的失败 众所周知,洋务运动这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的改革,最终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没而破产。很多人会说,最终失败都是因为李鸿章太爱惜舰队,不忍出兵导致,其实不 然。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倡导者与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改革家。首先,对于洋 务运动,他做出过骄人的成绩。他曾于 1865 年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 并与韩殿甲

3、、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1872 年,他首创中国近 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此外李鸿章冲破“地脉”谬论(大清国朝野 上下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 开设了一条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电报电 缆线。另外他还主持参与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 造厂等洋务工业企业的建设,都表明了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经世致用的先进的改 革家。此外,他还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1874 年,李鸿章 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 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

4、战略。中法战争溃败,清政府“大治水师” 的决议使得北洋水师建设终于建成。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 25 艘,官兵 4 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 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此等举措,显示了李鸿章卓越的远见,更 是大大加强了我国东部地区的海防力量。然而,洋务运动毕竟是封建官僚发起的一场科技改良运动,不管是民族民用 工业,还是北洋舰队,大多都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而封建内部矛盾参差不齐, 不仅仅洋务派和顽固派,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斗争,更进一步而言,是新思想与 旧思想的搏斗。李鸿章所创办的企业,一是因为清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二是 因为作为地主阶

5、级,受历史思维局限,依旧维护的是自身利益。至于北洋舰队, 也许会有他“惜兵”的情结,但他也是为了保留有生力量继续作战,况且,慈禧 在准备她的“诞辰”纪念日,同时又有清政府委曲求全政策的下达,作为一个臣 子也是不能违背的。所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思维的局限, 以及力量的弱小,而导致的一场“短暂的春天”。将这场历史的悲哀归咎到一个 人的身上,更何况是对历史有功的人都身上,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孤独之二外交辞令的傀儡很多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大部分都是因为作为清政府代表签订过许多不 平等条约吧。比如我们熟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诚然,他代表清政府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据统计,约

6、有 30 多条, 如,1871 年 8 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 年 9 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 年 5 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 年 4 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 1895 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 11 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 中德胶澳租 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 年 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 月中俄密约;1898 年 6 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 年 9 月八国联 军辛丑条约等。但除此之外,李鸿章还于 1871 年与日本签订过双方平等互惠的中日修好 条约,于1874 年与秘鲁签订了保护华工的中秘通商条约等平等的条约。虽 然这些条约被人知之甚少,但这也

7、有利于中外通商,同时也是在维护中国利益。而且,作为清政府一员,多次被派出签约,至少证明他口才是让人信服的。 而事实也证明,即使实在签订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之时,他都是在保护中国利益, 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如,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 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但伊藤博文说“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并以增兵恐吓, 无奈,他才在上边签的字。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 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 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8、”也许,在世人看来,他就是清政府的一个御用工具,甚至,他为了保住清政 府和自己的利益,不惜通过割地,赔款种种方式来实现这种利益。但是,他忍辱 负重,甚至能忍受身体病痛以及人们的不认可,在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条件下,承 担这些痛苦,其实,这些都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 举。但至少,他做过的这些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孤独之三一生忠于朝廷李鸿章一生心系国家,却被称为“卖国贼”,我觉得这样的评价是不应该的。在签订马关条约期间,李鸿章竭力争取减少赔款和割地,甚至被日本刺 客行刺,尚未痊愈,仍继续与日方谈判。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李鸿章发誓“终身 不履日地”。李鸿章临终前还作诗明志, “劳劳车马未

9、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 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 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他的一生就是在为国事操劳, 不管是洋务运动 上表现出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还是外交上或是正气凌然或是委曲求全的 态度,都充分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观念。 据说,李鸿章在油尽灯枯之际,仍心系国家大事。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 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 “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 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 “俄国人说了,中堂走 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 ”李鸿章两目炯炯 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 “未了

10、之事,我辈可了,请公 放心!”李鸿章“目乃瞑”,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据史书记载,李鸿章去世后,“两宫哭失声”,慈禧太后称赞他是“再造 玄黄”之人。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原籍和立功 省建祠10 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总之,李鸿章的悲哀源于那个时代的悲哀。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李鸿章作为清朝政治的替罪羊,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 出于维护自身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相反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这个孤独的改革家, 外交家身后,是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封建社会的没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都昭示着新的曙光的到来。没有千古不变的历史,只有生生不息的进步。李鸿章 属于那个封建时代,他的思维,他的行动,都打上了封建制度的烙印,但是,他 通过洋务运动带来了新的技术,引进了新的西方思潮,也为后来民族思想的产生 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他做出的客观的贡献。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李鸿章 清史稿李鸿章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