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0115729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制药工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免疫学1.免疫:指机体识别抗原性异物,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的过程。2.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识别和区分自己与非己成分,并能杀伤和排斥非己成分,维持机体的自身免疫稳定,则免疫功能的分类及其表现如下:功能 正常表现异常表现免疫防御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免疫缺陷免疫稳定清除损伤、衰老、变性或死亡的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防止肿瘤发生或持续感染肿瘤或持续感染3.免疫应答类型:先天性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并非专门针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非特异

2、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其组成是由生理屏障、吞噬细胞及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等组成。 生理屏障作用包括:皮肤和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 吞噬细胞 选择填空4.特异性免疫:指机体接触病原体或其他外源性异物(称为抗原)后获得的一种免疫类型。这种功能是由后天生成,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有免疫记忆性,当机体再遇到相同抗原时即可产生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故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功能如下:A.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T、B淋巴细胞从识别抗原到产生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并对

3、抗原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其过程有三个阶段:a.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包括抗原提呈细胞(APC)对抗原(Ag)的摄取、处理加工和提呈,以及T、B淋巴细胞对Ag的识别;b.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c.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B.免疫记忆:是指机体接触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过程中被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除分化为效应细胞外,其中少数分化为记忆细胞长期在体内循环。C.免疫病理注:免疫耐受为特异性免疫,免疫抑制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本章重点掌握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意义)1.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定居、增殖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免疫器官按功能不同分

4、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大类2.中枢免疫器意义:中枢免疫器官是 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禽类为腔上囊)和胸腺。哺乳类动物的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骨髓是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骨髓微环境是指造血器官实质细胞周边的支架细胞和组织。骨髓的功能:1. 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3.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3.外周免疫器官意义: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与增殖的场所,也是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黏膜淋巴结的功能:过滤作用

5、;免疫应答的产所;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淋巴细胞的居住场所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血液的一个主要过滤器官。脾脏的功能:滤血功能;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的场所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也称抗体(Ab):指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特异识别、结合和清除抗原的免疫分子,是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 定义重点注: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以及重链和轻链间分别借共价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连接,构成一

6、个结构或免疫球蛋白单体。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一)可变区(简称V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L。 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简称CDR(二)恒定区(简称C区)恒定区在重链和轻链的C端。CH1和CL是免疫球蛋白(Ig)遗传标志所在段;CH2是补体结合部位,能活化补体的经典活化途径,可通过胎盘;CH3可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E的CH4可与肥大细胞结合并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三)铰链区铰链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但与其他功能区有关。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其可使抗体更好地与抗原结合。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

7、细胞所产生的,是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主要作用大的免疫球蛋白。其功能是由免疫球蛋白分子的V区和C区分别完成。(一) V区的功能: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二) C区的功能1. 活化补体 2. 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不同类别的免疫球蛋白通过其Fc段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壳产生不同的效应功能。如下:a. 调理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

8、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c.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结合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3. 穿过胎盘和黏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Ig).四、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掌握前两类)五类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D、IgE(一) IgG(掌握功能与特点)IgG为单体,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在血清中最多,占血清Ig的80%。IgG为主动免疫。特点:IgG主动免疫的半衰期最长;IgG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

9、染中起重要用作;能引起自身免疫病。功能:主要分布在血液和细胞外液中,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中和毒素和病毒,是抗菌、抗毒素和抗病毒的主要抗体。(二)IgM(功能和特点)IgM 为先锋免疫,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在脾脏和淋巴结中合成,不能通过血管壁,因此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在血清中只占Ig总量的6%,但作用强大。特点:a. IgM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机体在接触抗原后一般IgM最早产生;b. IgM在免疫应答早期产生;c. IgM 的凝集作用强,活化补体能力很强,为高效抗体;d. 不能通过胎盘。f.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生有关的类风湿因子也属于I

10、gM,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也与IgM有关。功能:杀菌、溶菌、促吞噬。注:在防止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三)IgA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分泌型IgA主要分布于初乳、唾液、泪液及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分泌生殖道粘膜表面等各种分泌液中,是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分泌型IgA可阻止病毒黏附到易感染细胞上,分泌IgA还具有中和毒素作用。IgA于出生后4到6个月才产生,新生儿可从母亲的初乳中获得分泌型IgA。(四)IgD 为单体,主要由扁桃体,脾脏等处的浆细胞产生。(五)IgE 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是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第四章 补体系统1.补体系统:由血清和其他体液中大量的互相依赖

11、的蛋白质组成,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2.补体: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补体固有成分:C1(C1q C1r C1s)、C2、 C3、 C4 、C5 、C6 、C7、 C8 、C9、MBL、MASP、B因子、D因子、P因子3.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补体成分大多是球蛋白,少数几种属或球蛋白,分子量在25390KD之间。o 第一组分:是由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11种球 蛋白大分子组成。o 第二组分:包括B因子、D因、P因子。o 第三组分:参与控制补体活化的抑制因子或灭活因4.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一)识别阶段 C1酯酶形成的阶段。参与成份:Clq、C

12、lr和Cls(二)活化阶段 形成C3转化酶(C42)和C5转化酶(C423)的阶段。 参与成份:C4、C2、C3(三)膜攻击阶段 形成攻膜复合体(MAC) 参与成份:C5C95、旁路激活途径 不经C1、C2、C4,而是直接激活C3、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6、MBL途径(1)MBL与细菌甘露聚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2)MASP具有与活化C1q相同的生物活性,可水解C4、C2分子,形成C3转化酶(3)其后反应途经与经典途径相同7.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A、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 B、调理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E

13、.炎症介质作用包括(一)过敏毒素作用(二)趋化作用 第五章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CK: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者间质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所合成金额分泌的,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成熟、调节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等功能的多肽类活性分子2,按生物学功能分类: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趋化性细胞因子和其他生长因子(一)白细胞介素(IL):调节细胞生长、分化、促进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目前有27种。(二)干扰素 主要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三)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来源广泛,同源三聚体,有膜型(26KD)和分泌型(17K

14、D) TNF-(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有分泌型(LT-)和膜结合型(LT-与LT-形成的复合物)。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NK、骨髓瘤细胞等产生。(四)集落刺激因子(CSF):选择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3.细胞因子的共性:A.理化特性 B.介导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因子的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这是因为细胞因子的基因多在细胞受刺激后即开始转录、合成、分泌、刺激结束后细胞因子的产生即停止。C.自分泌和旁分泌 自分泌:细胞产生的因子作用于细胞本身 旁分泌:细胞产生的因子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内分泌:细胞因子通过血流作用于远处的靶细胞D.多效性和网络性

15、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对多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多效性。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对同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拮抗效应:一种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协同效应:可以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第八章 免疫细胞1.免疫细胞:指参与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各种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各类抗原提呈细胞APC和多种炎症细胞。2.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3.T细胞 又称胸腺细胞 表面标志:指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膜分子,包括T细胞表面受体和T细胞表面抗原4.A.T细胞抗原受体TCR 为异源二聚体,分为T细胞受体/及T细胞受体/两类,前者可特异性识别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