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011505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钢都小学校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背景1.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终身教育的四大课题,又提出建立“无边界教育制度(学习制度)”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着眼于未来的大目标并从各国的实际出发,视野开阔,深刻,又注意可行性,许多内容如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德育的突出地位,教育的四大支柱,终身教育等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贴近生活是加强未

2、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未成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目前,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强调,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

3、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生活化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把下一代培养成品德良好、勇于创新、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德才兼备的国家所需要的接班人。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模仿身边的事物,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因此,探讨小学生活化德育教育是课改的需要。2.学校德育实效低的现状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协调人际关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之首。然而,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却很不乐观,问题很多。而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

4、素就在于,当前小学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看不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事实上,很多教育工作者把学校德育与“政治教育”完全等同起来,也因此造成一系列的错误做法:如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只注重高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注重历史文化伟人、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习惯用“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分析与指导。德育工作变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过程。这使得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在遭遇复杂的社会生活时难以适应

5、;一些学生还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校德育从抽象、空洞、政治化的说教中走出来,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二)选题意义本课题立足于学校的德育实践研究。因此,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着眼于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目前,德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原因是,许多学校往往把上级的一些带有评估性质的任务

6、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而较少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特点和社会要求看学校的德育工作。从某种角度上看,学校德育有时所关注的仅仅是工作本身,而不是学生本身的成长。学校道德教育较少地关注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更多地受外在功利的制约,于是,导致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对规范与守则的盲目遵从与机械的行为操练。德育过于注重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太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比较强调灌输,强调的是形式的新颖,而不去了解受教育者的看法和感受。久而久之,学校德育开始走样了。同时,德育过分强调即时效果。在德育的过程中,有的内容确实需要灌输;但是,单靠灌输肯定是不行的。那些“你们应该怎么样”、“你们必

7、须怎么样”,只是让学生追赶德育的终点,不让他们感悟教育的真谛。1.对本校德育改革的意义。我校的“德育生活化”研究就是要使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第一德育目的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活,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第二德育内容生活化,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即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自主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联,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

8、生活的土壤。第三德育方法体现实践性,即德育方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因此,学校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有效地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如果导引学生参与生活环境的设计和美化过程,其道德体验效果更佳。我们在实验课题过程中较多的是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去设计、安排、组织和实施德育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活动、

9、参与管理等实践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实现自我教育。2.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认同。德育生活化,必然要求德育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德育并不是离现实很远,相反,它就是生活本身。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让学生从中学会容让和坚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重新散发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育人魅力,现实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立足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世界建构道德教育大厦才是德

10、育产生实效的基础。大量成功中小学生的实例表明,那些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对生活有深刻体验的学生,对学习往往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感悟,其学习动力强,效率和质量高,学习过程轻松愉快。道德教育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使德育生活化正是实现生活教育的突破口。为此,我校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开展“新时期德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 旨在克服上述弊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根基,制定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自我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身

11、心发展的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之路。二、课题的界定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小学德育生活化: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遵循中共中央

12、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指示精神。意见中提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二是“要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央的指示精神第一次提出了活动、实践作为德育手段、形式的重要意义,对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具有指导作用。2.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教育家陶行知吸取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活动”、“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13、它为德育生活化理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他指出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多次把生活教育阐述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他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14、。可见,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又改造生活,为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学校教育活动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融合。3.活动教育的理论。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4.关注儿童生活也是课程改革体现的重要理念。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为学习者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作为“在生活中并且是为了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可以为学生的

15、美好生活、有意义的生活提供预期性的启发和引导,正是这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而逐渐积累的准备:包括精神的充实、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为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品质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明显,新的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生活性”

16、“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点。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四、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探索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和理论框架。2.通过研究,探索德育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方法。3.通过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德育实践能力。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德育生活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小学德育生活化、活动化的理论框架。 2.研究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突出德育的“生活”、“活动”特性,体现德育方法的实践性,德育途径的开放性。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