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0090830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维导图在第三学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课题组备课记录研究专题诗中哲理易体现研究课题题西林壁备课人研究文体古诗年级五年级教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材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官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简析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教师梳理课文内容学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习读、背诵、默写本诗。目标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

2、待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重点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难点2、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学行为策略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观看庐山的图片)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1、自读古诗。将诗句读完整,读通顺。二、学2、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习古诗1.初1)、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生1: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

3、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第一课读,知2)、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作者时2.再2.再读,识字词导读,识自学要求:学过程字词3.细(1)自读古诗,扫清自词障碍。只:(zh)(2)对子之间过关朗读。(3)指名读,互评,小组齐读,互评。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生2:字音准确,很通顺、流利,并且有感情。3.细读,解诗意(1)学生自读,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对子之间互相解决,对子之间解决不了的,质疑,全班共同解决。(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生3:“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读,解生4: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

4、。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诗意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生5:“横看”是什么意思?生6: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生7:“不识”是什么意思?“缘”是什么意思?生8:不能认识,辨别。“缘”是因为;由于生9:“真面目”是什么意思?(4)画思维导图三、默写古诗生10: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2)理解句意师:同学们理解了字词,那接下来我们将这些字词带入古诗句中,体会这些诗句的意思,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写下来。师: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必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最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

5、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级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索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下同,对喜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的面住要只事物的重相带全境必须留实小的范围摆脱主现成见。(3)全班展示,互相质疑补充。师:谁能给大家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生11: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6、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4)思维导图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同学们对古诗有了了解之后,我相信大家对古诗一定会有更不一样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这首诗的思维导图。(5)展示思维导图,互相质疑。4.品读,悟哲理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之后让我们再次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这首诗富含了一个什么哲理?生12:看待事物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生1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小结:这首诗揭示的哲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三、默写古诗:诗人勾勒出这么美得画面,要配上古诗就更完美了,来,让我们在学习单下面将古诗默写出来。(配乐)四、布置作业:1、以“我眼中的

7、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四、作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业布置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只缘/身在/此山中。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不识/庐山/真面目,明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的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查阅苏轼生平事迹,通过查阅,他们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这有助于诗歌的学习。导入时,我出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然后引出课题,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激发了学生学

8、习的兴趣。教学中,我用了古诗学习四步法。第一步,初读,知作者。让学生搜集了苏轼的资料,课前进行了交流。第二步,再读,识字词。通过各种读将诗读顺,字音读准。第三步,细读,解诗意。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字意,通过组内学习解决,再用思维导图将自己对诗的理解展现出来,学生兴趣很高。有画图的,有写字,还有读诗句的,不一会,饱含着学生个人色彩的古诗思维图出现了。在展示过程中,感学生相互质疑、补充,学生在用思维导图展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时,除过字意、诗意触之外,主要是体现出了自己感悟到的哲理。这一过程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理解了诗文。第四步,品读,悟哲理。学生读后,悟出了诗中的哲理。看待事物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这首诗揭示的哲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上了古诗,更加热爱古代诗词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不断追寻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前进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