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江雪》教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007080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江雪》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1、 《江雪》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1、 《江雪》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1、 《江雪》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1、 《江雪》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 《江雪》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 《江雪》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江雪教学设计-光山一小:杨梅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课件一、欣赏画面,看图猜诗,导入新课。1、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幅画,想想这是哪首诗描绘的画面?2、出示静夜思画面。(PPT)(指名读)(你们看,那一轮明月寄去了诗人无尽的思念。)3、出示梅花 画面。(PPT)(齐读)(听了你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朵朵梅花正在傲然怒放。)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

2、诗人柳宗元写的诗歌江雪。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诗题。(板书:江雪) 请齐读诗题。江雪,顾名思义就是江上的雪景。这节课就让我们与诗人柳宗元一起去领略这江上的雪景。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70页,借助拼音仔仔细细地把诗读上几遍,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好,开始读吧。 2、刚才大家读得真认真。好,谁来读读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把字音读准确了? 3、他把诗句读正确了吗?谁来说一说?再请一生读(师点评) 4、现在,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如果你的同桌把诗句读通顺了,你就竖起大拇指,夸夸同桌,如果没有读通顺,就带着他再读一遍。 5、同学们

3、读得真认真,很多同学都为同桌竖起了大拇指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请看大屏幕(PPT出示古诗,生齐读。)很好,同学们不仅读准了字音,诗句也读得很通顺。6、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来读读这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看哪位聪明的孩子能听出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1、生:老师读得慢读诗就是要读得慢一点,你也来慢慢地读一读。 预设2、生:老师读诗中间有停顿哪个地方停顿了,你能指出来吗?同学们,(PPT出示-划节奏线的古诗)这是一首五言诗,我们在读得时候一般把前两个字连起来读,后三个字连起来读,要读得稍慢一些。最后一个字要读的饱满些。师范读,大家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7、 你们读得琅琅

4、上口,老师听着也觉得非常好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大家看第一行诗的最后一个字读什么绝“j-ue”、第四行诗的最后一个字读什么-来“x-ue”。 你发现他们的韵母都是什么?ue。对,他们的韵母都是ue,这叫作押韵。这首诗押的就是ue的韵,所以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古诗,用心体会古诗的韵律美。三、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心聆听这首诗,想一想,在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PPT播放古诗录音)2、好,请同学们慢慢睁开眼睛。同桌之间交流交流,听了刚才的朗读,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同学们,如果让你

5、把刚刚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画一画,你想画上什么?下面我们来读读诗的前两句。(PPT出示)读了这两句诗,你想画上什么呢?(我想画上很多山,很多条路。)同学们的想法跟他一样吗?师画(1)你从哪里看出有很多山的?(出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理解“千山” ) “千山”刚好是一千座山吗?(不是,表示很多座山,数不清。)是的,这里的“千山”是虚指,指许许多多的山。这是一种夸张,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2) 这两句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种夸张的手法?对,“万径”,它的意思是千万条小路。(3) 你们看,这两句诗里还有“人”和“鸟”,能不能也画上去?(不能)你是从哪两个字中读到的?(PPT)(“绝”、

6、“灭”)(4)“绝”指绝迹、“灭”指消失。“绝、灭”两字告诉我们鸟儿绝迹,人迹消失。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PPT)(千万座山上,到处都是鸟的影子,千万条路上到处都是人的踪迹)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加上“绝”、“灭”两个字,使这(热闹、繁华,生机勃勃的景象)刹那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变得凄凉而寒冷。)(PPT)谁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出这份凄凉与寒冷。(5)千山万径,飞鸟绝迹,人迹消失,一片寂静。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寒冷、凄凉。再来看看诗的后两句(出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了这两句诗,你想画上什么?(我要画一个人坐在小船上

7、钓鱼。师画)(1)你为什么只画一个人、一条船?你是从那句诗中读到这样的画面?(出示:孤舟蓑笠翁)(2)这句诗中有一个词语,大家可能很少见到。(出示:蓑笠)(生齐读)有哪些同学见过蓑笠?(出示蓑和笠的图片)哪个是蓑,哪个是笠?现在根据蓑和笠的偏旁,来猜猜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编成的。(生答)再来猜猜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是的,蓑也叫蓑衣,用来防雨;笠,也叫斗笠。除了防雨还能遮挡太阳。就是因为蓑和笠的这些作用,所以人们习惯这样说(出示)他身(穿)蓑衣,头(戴)斗笠。那么“蓑笠翁”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我们再来看看“孤”这个字。(PPT)孤在字典里有三个意思。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单

8、独。古代王侯的自称。同学们认为在本首诗中,孤应是哪种意思?孤舟怎么讲呢?(PPT)对,舟即小船,所以才有轻舟,扁舟的说法。孤舟,就是单独的一条小船。(3)那这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坐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干什么呢?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到这样的答案的?(PPT出示:独钓寒江雪)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寒冷的江面,正下着大雪,老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4)老渔翁独自一人在下着雪的江面默默垂钓。看来呀,这画上还少不了洁白的雪。画个七片、八片行吗?(师画)(不行,要画很多)为什么要画很多的雪?请细细读一读古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有很多的雪?(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也可以看到当时是雪天。因为鸟都不飞了

9、,人都不出来了说明雪很大,鸟儿找不到食物,人也害怕寒冷不出来了。)3、同学们,在这飞雪,千山、万径、孤舟,还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渔翁,它们构成了一幅江上雪景图。下面,请同学们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然后同桌交流。(同桌说,指名说。生1 生2)4、看来这幅画江上雪景图,已经深深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任志宏老师朗诵的江雪,一起来感受这份诗中画,画中诗。(播放视屏)5、好一幅寒江独钓图,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这寒江独钓的画面来。(师评价:读得真好,读诗就要争取让人听了,仿佛能看见一副画面来。)(

10、PPT)四、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中悟情。1、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迹消失。在这样凄凉而又寒冷的背景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此时此刻,这老翁,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孤独)(板书:孤独)你有过孤独的感觉吗?什么时候,心情怎样?(2生谈)2、有的同学因为而孤独,有的同学因为而孤独。而老渔翁的这份孤独就藏在诗中:飞鸟绝迹,不见人踪,是(孤独);飞雪漫天,寒江无声还是(孤独);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更是(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万千孤独在一身”啊!(点红PPT:千万孤独)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读出渔翁的孤独寂寞。3、同学们,很多古诗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借景抒情”。这

11、首诗中,渔翁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化身。他正是借这江上雪景来抒发自己千万孤独的情感。4、那么,柳宗元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孤独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江雪?(出示写作背景,师配乐读)(写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后便开始做官。当时官场腐败黑暗,柳宗元和一些正义的官员立志改革,救国救民。柳宗元32岁那年遭到贪官势力迫害,被朝廷降职到永州。那些和他一起改革的朋友,有的被处死,有的忧愤离世,有的流落他乡.柳宗元母亲来到永州不到半年就病逝,他的女儿也不幸天折。由于贪官势力的猖狂攻击,他的亲属、朋友都不敢接近他,甚至都不敢给他写信.虽然经历了重重打击,但柳宗元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屈不挠

12、的进行抗争。在永州第一场雪降临时,他写下了江雪这首诗。)5、同学们,了解了柳宗元的遭遇,知道了江雪的写作背景。此刻,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生答。(2人谈感受)6、是呀,柳宗元虽然经历了重重打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屈不挠的进行抗争。柳宗元他并不真的在钓鱼,而是在借江雪来表达他顽强不屈的精神!(板书:顽强)7、同学们,让我们想象着这江上雪景图,带着对柳宗元的敬佩之情,齐背这首古诗。(你们真是柳宗元的知音。) 五、简介作者,知诗知人,拓展延伸。1、一首江雪,一个渔翁,一种心境。同学们,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江雪,不仅是一幅意境深远的风景图,更是柳宗元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柳宗元一生孤独而顽强。他生于(PPT出示生平简介)课后请同学们找来和老师、或家长或同学一起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七、板书设计: 江 雪 (唐.柳宗元) 孤 独顽 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