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请记住十二个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0069861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请记住十二个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课堂教学请记住十二个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课堂教学请记住十二个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课堂教学请记住十二个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课堂教学请记住十二个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请记住十二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请记住十二个(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请记住十二个“三句话” K币(0)个 发表日期:2014年12月30日 作者:石狮许文选 【编辑录入:wzhqa】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自古,教育家门就从教学艺术角度来研究教学论的。集孔子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君子之教,喻也。”从中可见教学艺术之说,后来人们开始研究教学的科学性,两者结合成为研究的课题。 但是现在有些课堂为了所谓的高效,而失去了科学和艺术,复杂化,概念化、程序化、结构化,处处以时间计算,格外呆板。有时课堂教学简单就是艺术,课堂教学环节十二个“三句话”,便于操作,富有艺术性。一、备课三句话:1、备一节课,要和整个

2、单元相联系。2、研究教材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3、不要盲目“参考”和“复制”,备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课。二、预设问题三句话:1、导入设置悬念性问题。2、学习设置阶梯性问题。3、深化设置探究性问题。三、确定教学内容三句话:1、学生看得懂说不出的内容。2、体现“课标”结合“学情”的经典内容。3、要确定“不用教”的内容。四、检查预习三句话:1、检查读原文情况。2、检查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疑难(问疑)。3、检查学生自己对教材的见解和查阅到的信息。五、一堂课的教学组织三句话:1.时间紧凑,惜时如金。2. 环节联系衔接科学合理。3. 抓住切入点,自然引出所学问题,有美感!【“紧要语”、“关键词

3、”、“联系点“、“关节眼”、“新异处”,为讲解内容编提纲或列图表,找线索,寻因果。】六、学生合作学习三句话:1、教师布置任务要准,人人有事做。2、组长安排要得力,认真负责效率高。3、解决问题要互帮互学。七、学生展示三句话:1.看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快节奏、大容量、重实际、高效率”。2.看参与质量:小组每个成员对本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充分准备,争取在展示中为小组赢得荣誉。3.看语言表达:感情投入,声音洪亮,精确流畅,概括性强,避免口头语,脱稿。(此时,学生是主角,不怕出错,就怕不做;不怕提问,就怕不问。教师是导演,负责点拨、追问、总结、点评。)八、课堂提问三句话:1.要问明白,不能答非

4、所问。2.不要立问即答,思不及义。3.不能答了不置可否,“坐下拉倒”;或一概称好,还要“掌声鼓励”。九、板书三句话:1、课上没有板书不应该。 2、板书设计是一节课明晰的纲目,闪光的课眼。3、板书书写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根据实际确定。十、教师点拨三句话:1、该教师该讲得讲,不该讲的绝对不讲。2、讲得多不如讲的好,恰到好处,画龙点睛。3、满堂热闹,没有老师点拨的课是无效的课。十一、当堂达标检测三句话:1.当堂练习或检测力争当堂清。2.自测、自评、互测、互评或统一测、集体评。3.自查自省高效反馈,力争全部满分。十二、布置作业三句话:1.着眼学生未来,在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完成好

5、作业。2.巩固知识,提高智力,发展能力,陶冶情操。3.布置作业要有:激励性、科学性、针对性、巩固性、自主性、发散性、开放性、发展性。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 K币(0)个 发表日期:2014年12月30日 【编辑录入:wzhqa】 说起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育界,只怕是闻名遐迩,无人不晓。他的“五重教学法”被引为教学圭臬,许多教师也一定不会否认曾经观摩过于老师的教学视频,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和技巧。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会给身为教师或者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您带来很大的帮助。那么,五重教学法究竟是哪“五重”呢?请耐心地往下看吧!第一重:重情趣于永正:上课要有情。“有情”包括两个方面

6、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教学,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教学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而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

7、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于老师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也常常反话正说,于老师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当然,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学生,是要严肃批评的。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于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和蔼可亲,更注重理解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上的内在需要。在

8、教学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理解、同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于永正:上课要有趣。“有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并且乐此不疲。但有趣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把肤浅的刺激当作趣味。那么,怎样才有趣呢?首先要钻研好教材。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而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都教案,他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于老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声情并茂

9、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第二重:重感悟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老师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传统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悟什么?首先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

10、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是怎样做的呢?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上,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接下来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学生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任何

11、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觉,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第三重:重积累说到“重积累”,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

12、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的过程。于老师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第一,语言的积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重视课外阅读;把做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老师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第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

13、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于老师建议: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与此同时,语文老师更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重积累,才能得心应手。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四重:重迁移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掌握了就是运用。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

14、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是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动员。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对学生的号召、示范、检查、鼓励缺一不可,要“四管齐下”。一旦学生得到益处,被书“迷”倒了,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那就意味着养成习惯了。但读课外书要引导。对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读,以便吸引孩子;对粗心的学生,常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常常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人做读书笔记,主要是摘抄。不动笔

15、墨不读书,还要求每位学生读书做记号。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读过的痕迹(只要是自己的)。凡是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为其加上拼音,写上注释。凡不理解的词语做个问号,凡认为写得精彩处、重要处,划上波浪线,等等。养成做记号的习惯十分重要,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什么叫“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读书的人。怎样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应该十分重视作文训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于老师的经验是,他从不先考虑什么“创造”,但也不要求学生刻意去模仿,更不要去抄袭,一切都有在不经意中,一切都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从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在教学中,于老师“大”“小”都抓。每次小练笔都让学生学得有意思,愿意写。虽说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要适度,要求很低。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写出童真来。第五重:重习惯“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关于运用语言的习惯,吕叔湘老师有过论述,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