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0048650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教学资料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形式.知识清单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自然特征.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亚欧大陆的腹地.地形: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气候:干旱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递减,

2、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减少.植被:自东向西形成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2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

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点训练考查点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本质是()A耕地退化 B草地退化 C土地退化 D林地退化答案C解析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2下列不属于荒漠化现象的是()A沙质荒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过度开垦化答案D解析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考查点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3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影响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差异显著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D气候大陆性强,年降水量200mm以下答案B解析西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年降水量由

4、东向西由400mm降至50mm以下.4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C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D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答案D解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缺水,所以河流水量不大,流水作用微弱.考查点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读图,回答56题.5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是因为()A气候变化异常 B植被遭到破坏 C降水变率加大 D干旱程度加剧答案B解析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造成的植被破坏使得沙质土壤活化,土地沙化现象严重.6图中B因素造成的斑点状土地荒漠化现象分布于()A绿洲内部草原区 B草原区水

5、源附近C灌溉农业区内部 D内流区河流上游答案B解析图中A、B、C、D分别对应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然后结合选项逐一分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过度樵采,A错;过度放牧地点在集水坑和井泉附近,B对;旱作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错.方法技巧练框图法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此降水量分布规律是因为_和_的影响.(2)A处的天然植被是_,B处的天然植被是_,C处的天然植被是_.(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

6、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_条件.(4)B处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其人为原因是_、_、_.答案(1)自东向西减少距离海洋远近山地的阻隔作用(2)森林草原荒漠和荒漠草原(3)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水分(4)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解析图示地区以我国内蒙古地区干湿状况为背景,重点反映了自东向西的水分变化及其产生的各种景观变化,旨在考查自然带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后果.方法技巧综合提升一、选择题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12题. 年份经纬度194919551960197019781985 19901995东经121

7、.97121.93121.9121.88121.86121.75121.80121.71北纬43.5743.5143.5443.5943.6343.8043.6843.841.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2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答案1.A2.A解析从表中经纬度变化可知沙地是向西北方向移动.此处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因为历史上过度垦殖,导致草原沙化土地连片发展.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略图

8、”,回答35题.3结合图可以看出()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答案B解析结合图例和图中的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毫米之间,植被类型都为草原.4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湿地萎缩答案B解析甲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5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A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答案B解析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毫米,

9、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6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答案D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故选D.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78题.7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

10、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C风力侵蚀强烈,形成风蚀洼地D农牧业活动较多,地表植被破坏答案D解析因为人畜活动以水井为中心,于是水井周围就会因为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即沙化地表.8在乙地区反映该地绿洲萎缩迹象的是()A地表反射率下降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地表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答案C解析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在水井周围的土地出现次生盐碱化.二、综合题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所示的山脉的走向是_.(2)甲河下游经常断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3)乙地区荒漠化较严重,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图示地区文物古迹分布较广,但损毁较严重,试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答案(1)西北东南走向(2)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沿途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不高;下渗严重.(3)主要是过度樵采,破坏植被,造成沙丘活化.(4)气候干旱,风沙侵蚀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