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0047266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摘要 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似乎也是最说不清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体现出来,是长期争论而至今仍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及其含义有过一段经典论述:“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

2、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致后来的专家提出异议,于是先后有了“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等等五花八门的说法。 直到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把“语文”定性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质上这就是“语言文化”论的翻版,因为语言才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体现语

3、文的这一基本特点,顺利进行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乍看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仔细琢磨,做好这一点,不难。一、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 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所谓“工具性” 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这三种情形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作用是必然存在的。正

4、常的儿童可以不经过学校训练就能习得语文,只要让他们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就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为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思想情感、政治和道德以及审美上的影响。意即,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以上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的涵义。但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以上所述,我们得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

5、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二) 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但,语文是因为人的交际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言当然是一种思维工具,但,语言是因为人的思维而存在,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语文将会是什么?语文当然是文化的载体。但,离开了人、离开人的文化,语文又将会是什么?因此,语文是与人

6、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种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说,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得语言及其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特定的时空和对这种活动的特别的理想。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当然是人,语文教育的主体也是人,一群特殊的人教师与学生。因此,在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时,实际上,我们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去看语文课程的属性的。但,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看,语文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人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所以,从语文教育

7、的完整过程看,语文课程当然是有了人文性。(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将陷入人文主义的乌托邦。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两个对称的范畴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

8、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二、在阅读教学中正确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构建”的意义(一)适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通过一个世纪的不懈探索,我国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走过了黑格

9、尔所说的“正反合”过程的前两步,现在是到了不整合就不能发展的时候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迎合了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开创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新局面。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以人文性为明线,以工具性为暗线。阅读教学往往只以人文为主线,最容易教成思想内容分析课或感悟课,而忽略言语形式用辩证法指导新课标教材的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没有正确体现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化暗为明,把阅读的工具性的“知识点”和“能力模块”找出来,引导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扎扎实实地练,在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陶冶。(二)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

10、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这种理念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三、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构建”(一)明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课标上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时,用的是“统一”,而不是“结合”。这明确地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支玉恒老师,在福建教育杂志社组织的“支玉恒老师谈语文教学如何返璞归真”的活动中认为,不能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看成相互平行的两个东西,它们是互为因果,

11、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统一的整体。如我们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掌握、运用得越好,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就越能完美地表达。因此,不能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如果课堂给人这样的“感觉”,那一定是指那些过分的空口说教或旁征博引,但空口说教讲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角戏。(二)体现在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自身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是真正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体现在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而不

12、是别人能代替的哪怕是老师。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理解、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不把语言文字学好,就很难悟出其中人文的奥妙。所以我历来主张“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重视了对语言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探究,语言中蕴含的人文因素自然在读者的头脑中渗透、溶化,变成读者自己的人文情怀。(三)正确运用语文的工具手段和人文方法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坚持语文教学的辩证法,就要坚持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而且,语文课应该不只是上成文化课,应强调语文是同时教文化和生活

13、。文化是生活中的经典,必先理解了生活,才能理解文化,不然教文化与老师灌输恐怕没什么两样。在阅读课上,跟学生一同学习怎样阅读篇章,尤如与学生共享精美的文化大餐,给学生展示文学作品别样的风景,这是语文特有的人文性。但小学生更不可少的是家常便饭,那就是基础的理解性阅读。一切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这就需要用语文的工具性来发挥作用。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文本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少)障碍交流。在这种氛围中

14、,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充满活力的游戏状态(亦即自娱娱人的审美状态),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而不是五张皮)。此时此刻,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相对教师而言,也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天”的因素),那么,弥漫着“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句)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

15、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是自娱的(对教师而言),也是娱人的(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亦即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四、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构建中要注意的问题(一)不要丢了“语文味”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的教学。 语文教学要教学出语文味,教与学的个性、教与学的积极性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个性就是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味就是创造性地教(与学)。以我们语文教师的观点看来,语言品味与分析是出语文味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根据这种见解,如果教学过程没有个性魅力的话,教与学的积极性调动不好的话,即使语言训练抓得很好,也不一定具有我们所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