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0044653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姓名:_董 岚 _资阳_市(地、州)_安岳_县(市、区)工作单位:_四川省安岳县八庙小学_目 录第一章 概述.1第二章 忠贞的典型.2 临危受命,三分天下 白帝托孤,辅佐幼主 忠于职守,独撑危局 优秀的政治品质,高尚的道德修养第三章 智慧的化身.4 隆中决策 联吴抗曹 赤壁大战第四章 用人失误.5 用人不当 不能人尽其才 赏罚不明第五章 军事失策.7第六章 结论.7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作者:董岚内容摘要: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人格魅力和演绎出的超凡入神的智慧故事,是三国演义的最大看点之一。他既是忠贞的典型,又是智慧的化身,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用人失误,军事失策。本文主要从以

2、上角度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浅析。关键词:诸葛亮 忠贞 智慧 用人失误 军事失策第一章 概述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是世界一流小说中成书最早的经典性作品。本书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全书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各有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例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鲁

3、肃等等。而其中被作者热情创造并被塑造的十分成功的中心人物诸葛亮,既是忠贞与智慧的象征,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是政治理想的完美化身,具有强大的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俗话说“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足见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是小说对他进行的第一次直接描述,短短二十四个字就把他鲜活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作者花费了最大的心血、做出了最大努力并高度发挥其独创性来刻画这位千古良相。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

4、里之外。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决战赤壁、木牛流马等,无不显示了他高度的智慧,无怪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做出如此评价“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但诸葛亮毕竟不是神,在他的一生中,也有失误,他用人不当,军事决策也有失误之处。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作粗浅的探讨:一、忠贞的典型。诸葛亮将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献给了蜀汉,刘备在世时,他开疆拓土、平定南方,刘备死后,他辅佐后主,几度北伐,最后操劳过度死于五丈原,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作者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中于他身上,有意突出他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水平。三、用人

5、失误。三国演义中在几个关键的节点上诸葛亮用人不当,造成严重后果,并且不注意培养人才,以致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四、军事失策。魏蜀两国实力相差悬殊,然而诸葛亮倾蜀国之力,六出祁山伐魏,耗费大量财力,不但寸土未得,反而使蜀国人们背负了沉重的负担。第二章 忠贞的典型小说从诸葛亮出山起到病逝五丈原止,始终把他放到激烈尖锐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淋漓尽致地去写,所谓“疾风知劲草”,在困境中显示他无比的智慧,在逆境中表现他对刘备集团的无比的忠贞,这是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也是诸葛亮形象被塑造得如此鲜明生动、高大感人的重要原因。诸葛亮形象之所以成功,首先固然是因为他具有超人的智慧

6、,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具备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所应有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小说中的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身,这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创造,并且熔铸了审美的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可以说是忠贞的典型。这正是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生长于汉末乱世,躬耕南阳,洁身自守,淡泊明志。他勤勉好学,博通古今,具有治世良才,同时他热切渴望改变当时分裂割据局面,重整汉王朝的秩序,扭转天下大乱的形势,救民于水火之中,具有澄清宇内、

7、兴复汉室的远大志向。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静观天下风云变幻,择主而事,以待天时。正是因为诸葛亮具有这一思想基础,有感于具有仁爱思想的刘备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经过“三顾草庐”才献出“隆个决策”。他虽明知这时的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但毅然出山辅佐,参加剧烈的政治角逐。诸葛亮出山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没有选择曹操或孙权,而是看中汉室苗裔刘备胸怀苍生的仁心、是施行“王道”、“仁政”的理想统治者。这表明他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正义事业有执着的向往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在赤壁之战这一关键时刻,为了刘备集团的生存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使吴,为建立孙刘联盟竭尽辛

8、劳,同时又要时刻提防周瑜的暗算,但是最终还是使曹操一败涂地,让刘备分享三国鼎立的辉煌战果。这充分表现他对刘备集团的赤胆忠心。 诸葛亮明知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始终忠心耿耿,决无二心。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第85回)且不说刘备之言是真心还是假意,诸葛亮当时听了却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一定“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情此景,真是动人之至。诸葛亮终其一生没有篡国异志,就是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时也如此。特别是在四出祁山大有可为时,苟安诬他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而后主却听信谗言,召他班师。他为了矢忠而遵命退军,不

9、得不失却进军中原的绝好时机。(第100回) 先主驾崩,诸葛亮忠于职守,全力支撑危局。内修政事,调整外交政策,北拒曹操,东和孙吴,南抚彝越,安居平五路;亲征南蛮,平定孟获;六出祁山,誓复汉室。但由于蜀国伐魏不力,加上灾异数起,使得诸葛亮身心交瘁,积劳成疾。而他还是自认为愧对先帝的重托而深有负罪之感。出师表就强烈表达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确实不是用言辞、而是用他的心血写成的。他遣人送巾帼女衣辱司马懿时就深知自己食少事烦、将不久人世,但还是一刻不停地奔走操劳,总觉得对待先帝遗志,“他人不似我尽心”。(第103回)他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甚至在吐血不止时仍扶病处理军务,布置

10、后事,并为安全撤军竭尽智力。(第104回)当他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长叹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葛其有极!”此情此景,催人泪下。(第104回)作者就是这样把诸葛亮这种忠贞不渝的品德作为最美、最崇高的东西来渲染。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 诸葛亮胸襟博大,高瞻远瞩,事事处以公心,充分体现了高度的领导艺术。他对待同僚极其友善,宽以待人,从不计较别人对他的不敬,也不恃功自傲,具有领导者的风度。他极善于处理领导层内部矛盾,及时解决文臣武将间的复杂关系,维护了队伍内部的团结。面对地位特殊的关羽、张飞,他以诚相待,以智谋折服他们,尽力

11、感化又不失原则。骄傲自负的关羽要求入川与马超比试高低,诸葛亮赞扬他“绝伦超群”满足其“高人一筹”的欲望,同时又不会损害马超的自尊心,从而避免了一场可怕的火并。(第65回) 诸葛亮严于律己、赏罚分明的法治精神最充分地表现在他的秉公执法上。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坚决推行以法治国的政治路线,他拟定的治国条例,刑法颇重。对于违法的官吏,不论亲疏不因情废法,即使是情如兄弟的马稷或托孤大臣李严也一律按法惩处。但当他见到马稷被斩后的首级时却又悲痛不已。这既是痛惜,也是自责。他上表请示自贬三等,认为不这样做不能明军律,也无以服人心。孔明废李严为民,但仍信任其子,并促使其劝父改过自新。对此李严不但不抱怨而且心存

12、感激。及孔明病逝,他认为将无复用之望而悲哭致死。诸葛亮开诚布公,公正严明,用法而能动之以情,其服人心如此! 诸葛亮一生廉洁俭朴。出山前他躬耕南阳,生活清贫。出山后他劳苦功高,身居要职,但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如既往终生节俭,“随身所需,悉仰于官”。(第104回)临终时家里只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并立下遗嘱:“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特意提出不要任何照顾。(第104回)他这种克己奉公、清贫廉洁的高贵品质堪为典范!第三章 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说中的诸葛亮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他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遇事能

13、冷静地作具体、辩证的分析,知己知彼,既谨慎又大胆,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而能克敌制胜,充分表现了他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和灵活机智的指挥艺术。作者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中于他身上,有意突出他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水平,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这是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法。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一出场就非同凡响,为刘备提出了千古奇策“隆中决策”,制定了强调人谋、重视人和、联吴抗曹、占据荆益、待机而动、进取中原的正确战略决策。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并能提出促进三分天下的战略策略,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由于制定和实施了“隆中决策”,刘备集团取得了节节胜利: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而后来关羽没有领会“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刘备不听“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的劝谏,两人都违背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犯了战略性错误,遭致荆州被袭、彝陵惨败。从正、反两方面足见诸葛亮对刘备事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他的智慧确能扭转乾坤。“隆中决策”基本揭开三国历史的进程、是其超人智慧的集中表现。小说精心描写“定三分隆中决策”这个典型性情节,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个“智者”的形象。(第38回) 从刘备得到孔明相助之前与之后的不同处境,可以看出,诸葛亮确是济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