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目标与要求17道例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04302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核目标与要求17道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考核目标与要求17道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考核目标与要求17道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考核目标与要求17道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考核目标与要求17道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核目标与要求17道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核目标与要求17道例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说明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的17道例题一、理解能力例1式E=Fq和式E=kqr2 分别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场强的公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式中的场强 E 是式中的电荷 q 所产生的电场的场强, 式中的场强 E 是式中的电荷 q 所产生的电场的场强 B. 式中 F 是放入某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 是产生这个电场的电荷 C. 式中的场强 E 是某电场的场强,q 是放入此电场中的电荷 D. 式、两式都只对点电荷产生的场才成立 例2 (1992 年.全国卷 1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 B 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 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

2、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例 3 (1995 年.全国卷 11)如图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此交流电的有效值为A. 52A B.5AC. 3.52 A D. 3.5A 例 4 (1984 年.全国卷.四(4)已知地球半径 R=6.4106m ,试估算地球大气层空气的总重量。最后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例 5 (2010 年新标卷 20)太阳系中的 8 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 4 幅图是用来描述这

3、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纵轴是 lg(R/R0);这里 T 和 R 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T0 和 R0 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 4 幅图中正确的是 二、推理能力例 6 (1999 年.全国卷 20)试在下述简化情况下由牛顿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系统是两个质点,相互作用力是恒力,不受其他力,沿直线运动。要求说明推导过程中每步的根据,以及式中各符号和最后结果中各项的意义。 例 7 (2013.新标卷14)右图是伽利略 1604 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

4、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物体具有惯性 B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三、分析综合能力例8 (2004 年全国 2 卷 25)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面的AB 边重合,如图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 。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 AB 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 g表示重力加速度) 例 9

5、( 2003 年.全国卷 25)图中曾经流行过一种向自行车车头灯供电的小型交流发电机,图 1 为其结构示意图。图中 N、S 是一对固定的磁极,abcd 为固定在转轴上的矩形线框,转轴过 bc 边中点、与 ab 边平行,它的一端有一半径 r01.0cm 的摩擦小轮,小轮与自行车车轮的边缘相接触,如图 2 所示。当车轮转动时,因摩擦而带动小轮转动,从而使线框在磁极间转动。设线框由 N800 匝导线圈组成,每匝线圈的面积 S20cm2,磁极间的磁场可视作匀强磁场,磁感强度 B0.010T,自行车车轮的半径 R135cm,小齿轮的半径 R24.cm,大齿轮的半径 R310.0cm(见图 2)。现从静止

6、开始使大齿轮加速转动,问大齿轮的角速度为多大才能使发电机输出电压的有效值 U3.2V?(假定摩擦小轮与自行车轮之间无相对滑动) A B C 37 例 10 (2015 年.新课标 2 卷 25)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 =37(sin37=0.6)的山坡 C,上面有一质量为 m 的石板 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 上有一碎石堆 A(含有大量泥土),A 和 B 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 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 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 间的动摩擦因数 1 减小为0.375,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2 减小为 0.5

7、,A、B 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 2s末,B 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2 保持不变。已知 A 开始运动时,A 离 B 下边缘的距离l=27m,C 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 g=10m/s2。求: (1)在 02s 时间内 A 和 B 加速度的大小; (2)A 在 B 上总的运动时间。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例 11(2010 年.新课标卷 20)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奧运会上创造了 100m 和 200m 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 9.69s 和 19.30s。假定他在 100m 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 0.15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

8、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200m 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 100m 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 100 m 时最大速率的 96%。求: (1)加速所用的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 (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结果保留 2 位小数) 例 12 (2009年考纲说明例题) 两块长木板 A 和 B,质量相等,长度都是 l=1.0m,紧贴在一起,静置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另一小物块 C,质量与长木板相等,可视为质点,位于木板的 A 的左端,如图所示,现给物块 C 一向右的初速度,速度的大小为v0 = 2.0m/s,已知物块与木板

9、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10 ,问木板 A 最终运动的速度为多少? 例 13 (2013 年.新课标卷 24)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 A 和 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存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 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 和 R 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 (0,-l,)和(0,0)点。已知 A 从静止开始沿 y 轴正向做加速度太小为 a 的匀加速运动:B 平行于 x 轴朝 x 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 R 在某时刻通过点(l, 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 B 运动速度的大小。 五、实验能力例14( 2004 年.全国 2 卷 22)图中给出的是

10、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厚度时的示数,此读数应为_mm. 长木板 (a) 图1 例15(2016 年.全国 3 卷 23)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a)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 N=5 个,每个质量均为 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 (1)将 5 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 (2)将 n(依次取 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 个钩码仍留在小车

11、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 t 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 s,绘制 s -t 图像,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 a. (3)对应于不同的 n 的 a 值见下表n=2 时的 s -t 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b)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 2 位有效数字),将结果填入下表。 n 12345a/(ms2) 0.200.580.781.00(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c)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 a-n 图像从图像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5)利用 a-n 图像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_ kg(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12、重力加速度 g 取 9.8 m/s2)。(6) 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A.a-n图线不再是直线B. 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C. 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例16 (2009.全国1卷2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1、2、3、4、 5、6 为连接点的标号。在开关闭合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现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需要检测的有:电源、开关、小灯泡、三根导线以及电路中的各连接点。 (1)为了检测小灯泡以及三根导线,在连接点 1、2 已接好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 挡。在连接点 1、2 同时断开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

13、 挡。 (2)在开关闭合情况下,若测得 5、6 两点间的电压接近电源的电动势,则表明 可能有故障。 (3)将小灯泡拆离电路,写出用多用电表检测该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 例 17(2016 年.全国 1 卷 23)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当要求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 60C 时,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热敏电阻,报警器(内阻很小,流过的电流超过 IC 时就会报警),电阻箱(最大阻值为 999.9),直流电源(输出电压为 U,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 R1(最大阻值为 1000),滑动变阻器 R2(最大阻值为2000),单刀双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在室温下对系统进行调节,已知

14、 U 约为 18V,IC 约为 10mA;流过报警器的电流超过20mA 时,报警器可能损坏;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 60C 时阻值为 650.0。 (1)在答题卡上完成待调节的报警系统原理电路图的连线。 报警器 电阻箱 开关 滑动变阻器 热敏电阻 c d a b (2)在电路中应选用滑动变阻器_(填“R1”或“R2”)。 (3)按照下列步骤调节此报警系统: 电路接通前,需将电阻箱调到一定的阻值,根据实验要求,这一阻值为_;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填“a”或“b”)端附近,不能置于另一端的原因是_。 将开关向_(填“c”或“d”)端闭合,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至_。 (4)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将开关向另一端闭合,报警系统即可正常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