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0006222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 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 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

2、,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 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 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 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 过这个数字。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

3、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 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 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 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 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 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综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

4、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 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激 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 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

5、重建自信 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一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山东省160名“留 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1.敌对笔者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表1: “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处理矛盾方式

6、所占比例吵架43.3%闷不吭声 16.2%向父母诉苦18.9%采取其他行为发泄 21.6%从表1中可以看出: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 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 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2人际关系敏感“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7、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3. 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 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

8、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 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 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4. 学习心态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

9、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 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 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 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 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 (Mack-innon,1950 ),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 “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 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

10、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 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 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 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 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

11、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 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 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

12、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 老师的注意,加之“留 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 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4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 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 劳动

13、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 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 从而导致“留守儿童” 的数量越来越多。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 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 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5自我调控因素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

14、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 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 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 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5、。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 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 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 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 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 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 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 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 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