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学生投入析体育教学改革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0005060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从学生投入析体育教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文---从学生投入析体育教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文---从学生投入析体育教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文---从学生投入析体育教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从学生投入析体育教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从学生投入析体育教学改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从“学生投入”析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体育与健康摘要: 有关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所下降。然而尽管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所减弱,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能够准时上课、准时下课,在课中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由此可见,体育课中,学生外显得积极行为和内隐的消极心理构成了一组矛盾,这一矛盾就是学生为什么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却不能终身坚持锻炼的重要原因。这里,我引入“学生投入”的概念,可以更好地揭示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层的东西。一、“学生投入”的概念 “学生投入”研究的发起人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杰克逊认为:教师学生面对面相处是

2、不够的,他们必须投入学校工作。然而投入只有行为参与仍是不够,在学生行为参与背后应该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投入。纽曼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后续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业中的投入就是为了促进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技能的心理投入及努力。这一定义主要指心理投入,忽视了学生行为投入。于是纽曼的合作者之一能斯特区别了学生的两种投入:程序化的投入和实质性的投入,前者指单纯的行为投入,后者包括合理的心理投入。并认为只有实质性的投入才与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发展有关。九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学生投入是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的组合,其中认知投入与情感投入是以行为投入为载体的,而且表达了“学生投入”的实质内涵。 情感投入是指学生在教

3、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大体分成为三个方面:积极情感、遵守规范和消极情感。每个方面的表现指标如表所示。表一,情感投入的三个方面 研究者积极情感遵守规范消极情感斯金纳兴趣、快乐忧虑、愤怒康奈尔革新、投入遵守规范、顺从孤僻、反叛米瑟雷迪诺好奇、快乐焦虑、厌倦、愤怒 认知投入,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认知策略和自我控制,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积极投入和表面投入。具体区别如表2 所示。表二,认知投入的两个方面类型表现动机取向积极投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较好的认知和元认知技能学习动机(属内因性动机)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等因素之上的表面投入学生完成学习的策略是浅层次的学习动机(属外因性动机)是建立在外

4、部因素(如规章制度、父母压力)之上的 行为投入是指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是否积极。斯金纳等认为,行为投入是指学生参与活动的强度。马克斯认为,行为投入主要包括:努力、钻研和时间三个方面。 研究表明:在教育实践中最直接和持续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投入”。其中学生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不足是一个普及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学生投入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启示一: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投入,减少被动与强制的消极情感的投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运动情感体验。 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学生的积极情感投入,这是因为传统教学过程太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组织形式的有序性、练习方式的统一性,运动行为的整齐性。这种事事强调步调一致的做法,无

5、形中为学生的情感宣泄划了一个框框,使学生在课堂上处处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据前面所讲的情感投入的三个方面可知,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只有选择遵守规范和消极情感投入。然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程度是决定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维持性长短的重要内部因素,是学生对学习产生高层次需要的根本动力。因此,学生遵守规范式和消极情感投入式的情感投入必将成为其体育学习的羁绊。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变革这些阻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引发、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因此,重视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让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学习,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尽情地品尝运动

6、中合作、竞争、挑战、创新等带来的乐趣,这是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 启示二: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认知投入,减少表面的认知投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体育学习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不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认知投入,这是因为传统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追求近期教学效益;相对轻视学生学会了哪些方法,对学生是否具有自我监控能力,轻视教学的长期效益,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这种教学无形中滋长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认知惰性。认知惰性是指个体在学习、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即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消极、被动状态。无需讳言,在传统的体育课上,大多

7、数学生明显存在认知惰性,表现在老师怎样教,我就怎样学;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教师让这样做,我绝不能那样做。体育教学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把认知惰性逐出课堂,使那些外在动机转变成内在动机(如学习兴趣、需要)为主的积极认知投入。这需要做到: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充分展示和培养自己的运动观察、模仿、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让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技能,而且知道如何独立的去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让学生不仅体验到获得知识技能的乐趣,而且体验到掌握方法、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乐趣,即最终让学生获得体育学习的能力。启示三:重视学生积极的行为投入,减少消极的行为投入。所谓积极的行为投入,是指知、情、行在行为投入中的统一

8、,是心理积极和行为积极的统一。所谓消极的行为统一,是指在行为投入中心理消极和行为积极的不协调统一。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学生的行为投入,大多数学生都能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也能按照老师统一的安排进行各种必要的身体活动。但由于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因此,这种表面的行为投入是消极的,被动的,是学生为了遵守校规,为了考试达标,而不得不进行的行为投入。可以说,这种行为投入由于缺乏内在动机而没有长期维持的可能。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也就是说使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投入终身化。消极的行为投入必须靠外部力量(教师、学校、考试)来维持,积极的行为投入则主要靠主体内部力量(如需要、兴趣、习惯、爱好)来维持。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消极行为投入所依赖的外部力量随之消失,而积极行为投入所依赖的主体内部力量却不会消失。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积极的行为投入才能保证行为投入的终身化。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积极的行为投入,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身体、情感、认知都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体育教学改革应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使学生能终身投入体育运动。参考文献:1孔启平. 学生投入的概念与结构中国学校体育2001.03.外国教育资料,2000;2;72-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