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26 (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998338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题26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复习题26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复习题26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复习题26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复习题26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题26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全等三角形的复习授课人:李景顺 审核:七年级数学备科组 时间:2018.6.7班别: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变式训练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熟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应用及其判定方法。2.引导学生感受全等三角形解题的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重难点】能灵活应用各种判定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初步形成建立模型的意识与能力。【前置学习】1.知识点梳理:以小组为单位,把已学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画思维导图表示出来(可另用纸画)。【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请把答案写到平板上并提交)2、如图,在ABC和DCB中,A=D,ABC=DCB,能作为判断ABCDCB的依据是(

2、)A. SSS; B. SAS ; C. ASA; D. AAS 。 3、如图,C、E分别在AD、AB上,AB=AD, AE=AC,能作为判断ABCADE的依据是( )第3题A. SSS; B. SAS ; C. ASA; D. AAS 。 第5题第4题第2题4、如图,要量湖两岸相对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作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这时可得ABCEDC,用于判定全等的是( )A. SSS; B. SAS ; C. ASA; D. AAS 。 5、如图是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痕迹,连接HG、IJ,要说明EDF=BAC,需要先根

3、据作图说明AGHDIJ,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第6题A. SSS; B. SAS ; C. ASA; D. AAS 。 6、如图,已知1=2,则添加以下一个条件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是( ) ABD=CD; BAB=AC; CB=C; DBAD=CAD 第7题7、如图,在ABC和CED中,B=E若添加条件后使得ABCCED,则在下列条件中,可以能添加的是()AAB=CE,BC=ED BAB=CE,AC=CD CA=DCE,ACB=D DBC=ED,AC=CD二、举例应用例1. 如图,点B,C,E在同一直线上,ABBC,DECE,AB=CE,BC=DE.试说明AC和CD有什么样的数

4、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三、变式训练变式1.(改变条件)已知:点B,C,D在同一直线上,ABBC,DECD,ACCE,且AC=CE.试说明:BD=AB+ED.变式2.(改变图形位置)如图,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ABBC,DEFE,AB=EF,BC=DE.试说明AC和DF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变式3.(改变图形位置)如图,点B,C,E在同一直线上,ABBC,AB=BE,BD=BC.试说明AC和DE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变式4.(结合点的运动)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CD=6cm,BC=10cm,点P从点B出发,以2cm/秒的速度沿BC向点C运动,当点P从点B开始运动,同

5、时,点Q从点C出发,沿CD向点D运动,当点P到达C点或点到达D点时,P、Q运动停止,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BP= cm ,PC= cm(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以P、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P全等?(3)在(2)的条件下,当t为 秒时,APPQ 四、小结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课后练习1.已知:点B,C,D在同一直线上,若ABC=ACE=EDC,且AC=CE.试说明:BD=AB+ED.2.(1)探究说明:如图1所示,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线段DE、AD、BE应满足的数量关系是 (2)发现探究:当直线MN运动到图2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判断线段DE、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解决问题:当直线MN运动到图3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若BE=8,AD=2,请直接写出DE的长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