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98228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学批评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学批评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学批评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学批评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927年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是这门课的开山之作。章培恒则认为朱东润中国文 学批评史大纲(分上下两卷)是开山之作。真正系统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从“五四”开始2.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尚书尧典里有关文字记录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萌芽)。由尧典(直而温, 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可得出:上古的艺术形态是诗乐舞一体,艺术起源于巫术仪式,上古艺术从巫术图腾中脱 胎而来;人性美即乐美,从人格境界提升说乐,人性和艺术相通,以和谐的音乐教出和谐 的人;文学本质“诗言志”开始关注诗与政治的关系,概括了诗

2、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载道:诗歌所表达的与政治教化相联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言情:强调诗歌咏情性,即 诗缘情。3. 论语20篇,语录体,儒家经典。孔子的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即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 最好手段。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可以兴”,审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认识,诗歌 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就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 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于感情心态;“可以群”,团结,诗歌可以统一思想交 流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

3、;“可以怨”,批评,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 时政发表批评意见。兴观群怨说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文艺与道德关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也。修身必先学诗, 人的道德修养总是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将诗经作为道德启蒙教材。在“礼”的基 础上修身、立身。可以区分上下贵贱,是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行。通过音乐 熏染,改造情性与内在世界,能从本能出发守礼。文艺批评标准:思无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思想 纯正”。这是孔子的文学批评标准,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从艺术看是一种中和之美。从思 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能过激,应委婉曲折。具

4、体地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求“约 之以礼”,不要过于直露。4. 孟子 “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即孟子要求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 志,以读者对文章的准确理解探求作者之志。 “知人论世”即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 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是比较好的方法。5. 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谈谈文学现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答: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有声是指具体 的 声音,他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不可能的全部,故非大音。而“无 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故而是 大音。因为道 是“无状”之状,

5、“无物之象”。它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 的。对象的论述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和 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关于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人们如何体会,则涉及到无和有,虚和实的关系。 老子认为无和有,虚和实之间存在一种辨证关系,有无相生,以无为本,而人们又可以从“有” 去体会和领略“无”的境界。车轮,陶器,房屋之所以有它的价值和作用,主要在于无和虚的 作用。无和虚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

6、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 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讲到的无声和有声之间的关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 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 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种无声的境界极其作用,是不能离开前后两个有声的高潮的。否则不能形成无声的境界, 读者也无法联想其他的内容。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他的这种理想的“大音”,“大 象”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

7、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他含 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老 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为了获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即进入“道”的境界,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 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和自身存在,就可与物同化, 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 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 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自然,因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

8、妙。因此, 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审美观。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 论述对庄子的文艺 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6. “庄周梦蝶”阐述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区分不出真实与虚幻,主客体关系的混淆,近而说 明主客体融为一体,在审美中主体和对象经常处于物我不分、交融统一的状态中。其他寓言 如轮扁斫轮、庖丁解牛强调事物有它的道(规律),人们想掌握技艺,应先了解掌握客观事 物的道,而不能依靠主观妄想胡为。梓庆削木为锯、解衣般礴强调虚静之心。 言意关系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文字是表达人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是暗示人 们去领会意的工具,本身并非意,是不能尽意的,若拘泥于言反而不能得意。艺术创作论斋以静心

9、,心斋是一种艺术境界,也包含了创作心理自由。虚静是创作必经的 心境,只有这种心境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大巧若拙,创作描写的技巧是要超越一般的技 巧,只有自己体会无法获得由技近乎道,艺术素养7. 荀子:乐论提出人心音乐治道。强调性本恶。音乐是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具有 特殊的能陶冶人心的作用,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以决定政治的治乱。这是对艺 术作用的极大夸大。铸就了艺术担当社会责任的艺术传统易导致对文艺自身规律的忽 视。8. 毛诗序::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诗论,是毛派解释诗经的一序文。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 鲁、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诗后世亡佚,仅存毛诗。毛诗于诗经各篇均有小序, 简述诗的主题、作

10、者和写作背景。在关雎的小序下面,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较全面简述 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内容、体裁和表现手法等问题,总论全诗,称为诗大序。9. 班固的三句话:1、“赋者,古诗之流也”。 2、“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3、“或抒下情 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10. 魏晋文学变迁:经学崩溃,玄学兴起,人的觉醒,文的自觉与文学观念变迁。1、 文学主题和思想变化,主题从美刺政治教化等政治主题转向写个人悲观遭际为主,着重 抒发个人喜怒哀乐心情,描写个人曲折经历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思想从儒家经学 束缚下解放出来后,开始觉察到独立的人的意义和价值。他们为生命短促人生无

11、常感到 悲哀,希望有生之年享受到作为独立的人的生活与幸福。作品不再是封建礼教的传声筒, 变成对个人悲欢离合,兴衰机遇的歌唱,真实而自然的内心独白之个人的觉醒。2、文 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重视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言志”到“缘情” 魏晋之际的“缘 情说”其目的在突破儒家礼仪之束缚,要求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情,自由表现自已的愿望 和要求。3、重视文学本身特点和规律研究。经学时代个性受压抑,文学为礼教服务, 人们把自己当作礼教工具,不懂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当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 打破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人的存在价值,反对用共性扼杀个性,要求充分 表现个性。儒家在对待内容与形成关系上强

12、调内容主导,形成为之服务,基本思想并不 错,但片面强调为政治教化服务,对形式本身独立性重视不够。以思想代替艺术。魏晋: 为艺术而艺术,重视对艺术本身规律的探讨,这和文学创作主题转化,重视抒发个人感 情,有独特创作个性分不开。把文学看成个人精神上的安慰,心情苦闷的解脱,自然为 追求美的享受,对创作审美特征有较高要求。11. 曹丕典论 论文中国古代第一个文论专著。是曹丕学术著作典论中的一篇“典论” 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论文”是就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典论 论文讨论到多种 文体和多位作家,并且论述了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以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诸问题。1、“文人相 轻”的文学批评态度问题:认识到“文人相

13、轻”的问题并提出“自古而然”,是一种带规律 性的客观存在,原因是主体上“善于自见”、“暗于自见”,即只想炫耀自己,因而只看见自 己的长处,只寻找别人的短处。由于主体态度存在问题就很难对他人及其作品作出公正评判, 他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认识对文学发展不利是有见地的。客体上“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批 评对象由于文体风格不同造成一种复杂的情形,易导致不公平。解决办法就是从主体来说要 有较高修养“君子审己以度人”2、文体论:“文本同而末异”, “本同”是指一切文章的共 同性,“末异”是指各类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也就涉及到风格问题。曹丕提出奏、议、 书、论、铭、诔、诗、赋八体文章,雅、理、实、丽四种不同特

14、点。其文体论具有开创先河 的意义,之前往往只限于本而不及末,只限于质而不及文,本指文章思想内容,末指文体形 式。曹丕重视末,这是他文体的自觉,也已经摆脱了儒家道德教育,他对问题的重视及文学 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影响,开启了后来文体讨论。且提出诗赋欲丽,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 学特征。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文章中的气由作家特殊个性形成,指作家在 秉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作品风格的形成主 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才性,并且认为是天生的,是不可改变的;他在这里忽略了作家的生活 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所起的重大影响,这显然是片面的。但他指出的“气之清浊有体

15、”开后 世文学阳刚阴柔之美;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引入文学批评中,从此“文气”成为中国 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话语。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曹丕把文章肯定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再把文章看作政治 教化的工具,强调写文章对个人扬名后世的意义与作用,鼓励文人把全部精力用于文章写作。 由于文章地位提高,必然对文章写作进行专门且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文学批评理论重心由探 讨文学社会教育作用而转入研究文学本身的创作规律和各类文体的特征,促进了文学批评理 论的深入,并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高潮时期。12. 陆机文赋: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著述。在创作中,他提出了外界事物、思想活动和语言技巧的紧密结合和统

16、一的关系。意称物, 是指作者思想活动中的认识、构思、组织等等是否符合外界事物的真实;文逮意,是指作者 能否运用优美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所认识、所构思的具体内容。 艺术构思论:陆机论述了论述了构思的全部过程,说明了几个重要的问题:(1)凭虚构象,“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文学 创作要有虚构,没有虚构就不是文学创作。(2)艺术构思的想象机制:构思是一个异常复杂 的过程,构思的时候必须聚精会神、惨淡经营,充分发挥想象力,要求不受时空限制,情物 结合(3)陆机把情感的丰富化过程当做是创作基础工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四时更换、万物交替是作者情随物动的过程。就此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是要求诗歌必须抒 发感情,而语言又要精美,特别强调了诗歌的感情因素。诗根生于情感,说文学的抒情性不 是始于陆机,像陆机这样重视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