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9981637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3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教案2021年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幼儿园名称:XXXX班级:XXXX日期:2021年XX月XX日幼儿园教案2021年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这是大班科学教案大全30篇,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第1篇、大班科学声音教案反思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二、活动准备: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2、录音机、磁带三、活动过程:(一)声音的产生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

2、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二)小实验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2、情境表演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引导幼儿

3、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三)分辨声音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四)使用声音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教学反思: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

4、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第2篇、大班科学认识小麦教案反思【活动目标】1.了解小麦的特征及用途。2.知道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3.幼儿通过观察、想 象、动口、动手及语言表达,进一步加强对小麦的认识,教育幼儿爱惜每粒粮食。【活动准备】小麦生长期图片,实物麦子一小捆、麦粒一盘、面粉一小袋。【活动过程】1、出示小麦生长期图片,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2、出示实物麦子,让幼儿观察小麦的外形

5、特征,知道小麦生长在土地里。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麦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象针一样的麦芒,麦穗上的麦粒整齐地排列着,小麦未成熟时呈绿色,初夏成熟时是金黄色的。3、发给每个幼儿一个麦穗,让幼儿看、摸,了解麦粒是椭圆形的,知道麦粒磨成面粉可以做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油条、面包等等。4、让幼儿知道麦秸可用来烧饭、烧水,也可用来盖房子、造纸,还可编各种用品,如:草帽、扇子、凉席子、草包等等。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农民伯伯收割麦子的情景。教师讲解炎热的夏天,农民伯伯收割麦子、捆麦子、搬麦子时汗水直淌,满脸是红的、衣服是湿湿的,腰酸悲痛,让幼儿从中感受收割麦子是辛苦的,应当尊重

6、农民伯伯的,爱惜粮食。结束部分:智力游戏看谁说得快教师提问:1.小麦的茎叫什么?(麦秸)麦叶是什么形状的?(狭长)茎的顶端长什么?(麦穗)小麦未成熟是什么颜色?(绿色)初夏成熟时是什么颜色?(金黄色的)面粉可以做什么?(馒头、油条、饼干等等)麦秸可以做什么?(草帽、扇子、凉席子等等)。2.以回答速度快,正确的小朋友为胜。【活动延伸】1、启发幼儿到有面粉厂的地方看麦粒如何磨成面粉的2、引导幼儿回家观察妈妈加工馒头的过程。活动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认识小

7、麦时,先让幼儿主动去观察;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

8、、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第3篇、大班科学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反思活动目标: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最佳的吸水效果。3、理解实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做记录。活动准备: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儿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活动过程: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1)出示一杯水和一

9、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幼儿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2、启发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幼儿:在瓶子里。幼儿:飞到外面去了。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幼儿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幼儿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

10、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记录表材料材料材料次数1次数2(备注: 代表小方巾; 代表海绵; 代表棉花。)3、提出实验要求:(1)5个人一组,每次

11、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4、幼儿分组操作,寻找答案。幼儿:海绵最会吸水。幼儿: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幼儿: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幼儿:最会吸水的排中间。幼儿: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幼儿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1、根据幼儿实验记录,用大统

12、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统计表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最佳。教学反思:活动一开始,我通过一个特殊的杯子引出课题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引领孩子再次关注杯子里的毛巾,比较湿毛巾和干毛巾的不同,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整节课的设计主要 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

13、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第4篇、大班科学乌鸦喝水教案反思活动生成: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一次无意的科学小实验。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我们给幼儿讲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后,请孩子回家做了实验。第二天,有个孩子告诉我,他做了实验,结果水没有到瓶口,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为了验证他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

14、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我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孩子自己发现的现象,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学习活动乌鸦喝水。活动目标: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活动准备:1、乌鸦喝水的课件。纸剪的石子、沙子堆积图,实验记录表一张。2、每组6只瓶子,瓶子中的水量为少、半瓶、大半瓶(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活动过程:(一)观看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师:乌鸦是怎样喝 水的呢?师: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

15、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6个人一组,每组有3个瓶子,可以怎样做?师:两个人一组合作做。在3只水量不同的瓶子里加石子。石子不能掉在桌上,加入石子后水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记录。(二)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1、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2、交流实验结果师:实验后,你发现了什么?3、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提问:往3只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三)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1、提出要求:现在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两个人合作,做好实验后分别记录。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指导。3、幼儿实验后交流。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乌鸦能不能喝到3个瓶子里的水?(四)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1、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小朋友讨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