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9981526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气候变化教学目标:知识要求:1.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一般规律。2.明白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及适应对策。能力培养: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原因。情感教育: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教学重点:气候的变化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适应对策。教学难点:理解气候是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天气总是经常变化的。天气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更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许多人都很关心天气的变化。二、学习新课:阅读材料一: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

2、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的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阅读资料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师:同学们,从以上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全球气候在不在变化呢?生:在不断的变化中。师:对,全球的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中,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反映出来就是气候变换,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主要有三个时期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全球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呢?生:呈波动上升趋势。师:目前,人们比较关心的是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同学们想想近年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两次明显变化

3、的时期在哪?生:气温呈升高趋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30.6师: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区域性的气温变化要比全球气候变化复杂的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三、课堂活动:分析讨论:近现代,特别是近50年来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作适当补充。(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气候变暖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师:我们指导了全球气候变暖,那我们再来看看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又如何防御呢?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展开讨论。将讨论分析结果记录。教师适当补充。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气候变化适应的对策极地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全球干湿变化低纬变干旱,农耕区退化高纬变

4、暖,降水增加,适宜作物生长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有计划逐步改变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四、总结全课。第2课 控制全球变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温室气体的种类,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状况,提出防治措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3.德育目标: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念、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和防治措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过渡:请大家来看下面材料,边看边思考,

5、这些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阅读材料:1.1982年冬天,美国纽约出现22度高温,创百年记录;1987年夏天,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度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1985年5月,英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了面积接近美国大陆的“臭氧洞”,它深到可以装下珠穆琅玛峰,而且这个洞还在继续扩大。3.北京故宫太和殿台阶栏杆雕刻着各式精美浮雕花纹,50多年前图案还清晰可辨,然而现在却模糊不清,有的图案已腐蚀成光板。问:同学们上述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生答: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危害教师: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大气环境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6、学习控制全球变暖。二、自读课文,思考分析:1、引起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回答:温室气体的增多)2、温室气体有哪些呢?(回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碳,二氧化碳的含量最多)3、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何作用呢?(回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能够强烈的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的温度增高,故被称为保温气体。)4、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呢?学生讨论。师:据有关资料记载,二氧化碳正以每年0.4的增长率在增加,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度。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020厘米。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碳的含

7、量在不断的增加呢?(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也就是气候变暖的原因)回答:自然原因人为原因:1、燃烧大量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2、毁林,特别是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导致了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的保温的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利弊参杂,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大气环境我们如何去做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献计献策。思考讨论:全球变暖弊大于利,为缓解目前状况,你有哪些锦囊妙计呢?同桌、前后桌讨论交流:为保护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总结:通过共同交流,同学们都献计献策,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争做

8、“绿色家园”的环保小卫士,精神可佳可贺,但愿能积极投入于行动。但是全球之大,仅靠我们个人的力量还是不够的,那么我们还需要怎么做呢?总结:6月5日已成为“世界环境保护日”,这足以说明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联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四)总结全课:1.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对照板书)2.学生小结,谈谈收获。第3课 自然灾害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2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活动准备:1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2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损失,并写好调

9、查笔记。活动过程:一、课前初探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为学习可怕的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二、课中探究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的课件:从年初的雪灾,到5.12四川汶川地震。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由于这两次灾害发生的时间离同学们较近,所以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板书课题)(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者手抄报,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灾害图片展”。学

10、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背景事件)。(3)设计图标,了解灾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可怕的自然灾害,不同的灾害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仿照教科书第71页的图例给这些灾害画画像吧! 教师示范图例。教师画一幅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都干裂了的图,并告诉学生这表示“干旱”。教师给图编一首顺口溜:太阳高高挂,滴雨也不下,大地快冒火,渴坏了庄稼。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交流,展示(可以先说说顺口溜或谜语,让其余同学猜一猜)。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1)小小主播,讲述灾害教师:课前很多同学不仅搜集了自然灾害的图片,还了解了许多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

11、们播报新闻。 学生分全球新闻(国外发生的灾害)、国内新闻(外地发生的灾害)、地方新闻(家乡发生的灾害)进行播报。学生1:大家好,下面播报全球新闻。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给沿岸各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地区在海啸中的遇难者总人数超过了25万人。学生2:大家好,下面播报国内新闻。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1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难, 374159人受伤,失踪17428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万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计。学生3:接下来请听地方新闻。据沂蒙生活报报道:2006年我市遭受了

12、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至今降水总量不足往年同期的30,全市有719.4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重旱面积437.5万亩,绝产达80万亩,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罕见。(2)交流汇报,直面灾害展示调查表,交流近年来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哪些损失。仿照教科书第73页的学生作品写一写、画一画,制作“灾害记忆卡”,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片段。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学生谈一谈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后的感受。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无法避免的,哪些是人为的。对于前者我们要努力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对于后者,我们更要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

13、谐相处。三、课后实践教师: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记住这些灾害,只愿灾害不再重现,悲剧不再重演。面对灾害,人类做了些什么?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同学们课外可以找一找相关资料,下节课大家一起来交流。教学反思:这节课中我力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探索、发现、了解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危害有一种感性认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不够全面,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介绍仅仅停留在雪灾、地震、水灾、旱灾等方面,对于其他灾害了解得太少。这一点在以后学习中要注意,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时注意广度。另外个别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是很高。这一点也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改善。第4课 善待自然减轻灾害教学目标: 1、了解

14、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实施综合治理的迫切性。 2、理解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增强环保责任感,做合格小公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然灾害已成为世界灾害的主要原因,我国也不例外。每个公民应善待自然,把防治地质灾害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思考:人类的那些活动可能会引发山体崩塌?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 1、由于自然资源长期以来遭到人类毁灭性的破坏,生态严重失衡。可以说地质灾害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2、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四、讨论:那些活动会使洪水或旱灾更频繁的出现?阅读课

15、文。小结:环保是全世界的共同课题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哪个地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损失就小。 人们,请记住,防治地质灾害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师生讨论交流,明确观点。 教师:综上所述,归纳起来,希望每个公民都要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树立保护环境意识的责任感,善待我们的家园;希望不要用急功近利的行为破坏生态平衡;希望从上到下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以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五、总结全课:围绕“怎样做一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公民”这一主题,设计一次实践活动。 第5课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遗产,理解人类文化遗产的含义。2、引导学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