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9973996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J006-1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毕 业 论 文题目: 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 二级学院: 人 文 社 科 学 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 班级: 10文秘 学生姓名: 刘泉源 学号: 10080112 指导教师: 杨俊国 职称: 副教授 评阅教师: 职称: 2014年5月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摘 要:贾平凹小说中的隐喻很多,如白夜(1995),全文以“白夜”贯穿全篇,高老庄(1998)中作者精心构建的子路和石头、秦腔(2005)中富有文明化隐喻的夏家、白雪的婴儿以及带灯(2013)中乡村的虱子和萤火虫等。频频出现在小说中的隐喻,不仅意味着作者改

2、变农村面貌和文化的态度,也揭示了贾平凹欲要表达的深刻主题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各种关系,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艺术独创性。带灯就是一个具有隐喻性的文本,读过带灯的读者可能会对小说中的繁冗琐事已不记得,但文本中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意象却挥之不去。在文中,最精彩的隐喻却是那让带灯和竹子避之不及但樱镇百姓见怪不怪的皮虱。隐喻无处不在而又直录现实,在黑夜里发出光明,在困境中寻找方向。关键词:贾平凹 带灯 隐喻An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 in Jia Pingwas Novel Abstract:There are many metaphors in Jia Pingwas n

3、ovels, such as the White Nightthroughout the whole chapter in (1995), the stones which are constructed carefully by the author in (1998), snowy baby and Xias family which has the metaphor of civilization in (2005), and rural lice and fireflies in (2013) and so on.The metaphors that appear frequently

4、 in the novel, not only mean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changing the rural appearance,but also reveal the profound theme that Jia Pingwa wants to express-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tradition and modernity.The metaphors also exhibit the obvious artistic originality.

5、 is definitely a metaphorical text, readers who have read the novel may forget the burdensome chores,but they still remember many metaphorical imageries of the text. In the text, the most wonderful metaphor is the lice that Light and Bamboo want to avoid but people in Ying Village have to be familia

6、r with . Metaphors are ubiquity and they record the reality directly, shinging in the dark, looking for the direction in trouble.Keywords:Jia pingwa; Daideng; metaphor目 录引语1一、贾平凹的悲观与隐喻1(一)从诗意的贾平凹到悲观的贾平凹1(二)悲观的隐喻与作家的心痕1二、什么是隐喻2(一)语言学中的隐喻2(二)文学中的隐喻3三、带灯中的隐喻4(一)贾平凹小说中的隐喻性意象4(二)带灯中的隐喻解读5结语8参考文献9致 谢10II常

7、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毕业论文引语 在当今中国小说界,贾平凹是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亦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进入世界文学的中国作家。我是从大二读商州开始走近贾平凹的,醉心于他小说中描绘的秦汉文化色彩的独特生活和风土人情。贾平凹的写作,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他的叙事中总有着大大小小的隐喻,耐人寻思。在2013年北京书展上,贾平凹的新作带灯又引起巨大的反响。如果说他以前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方言特色,秦地以外的读者读起来多少有些“隔”;带灯在保留了许多地方色彩的情况下,读起来使人更加有味,最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还是文本中大大小小的隐喻。一、贾平凹的悲观与隐喻(一)从诗意的贾平凹到

8、悲观的贾平凹 贾氏早期的小说,如商州初录、腊月正月、鸡窝的人家等等,都主要描绘来自民间的美好情愫,这种温暖的描述含有极大的理想色彩。在之后的创作中,伴着贾平凹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社会思考的深入,早期多少带有一些制作性痕迹的诗情渐渐散去,呈现出一种迷惘和困惑。年代的中国社会显示了诸多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导致了重大的思想分歧。就中国的现实来说,既有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商业化、文化的工业化等全球共通性的潮流,也有着中国社会独有的背景。这就是“文革”后的信仰失落、价值虚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这就决定着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更显得混沌一团。现代性曾经是多么得令人神往,然而,现代性实际造就的一切使人对它原有的信念

9、产生了怀疑。社会生活的普遍商品化和庞大僵化的官僚结构,令人沮丧和忧虑。贾平凹特别重视接地气。读他的小说,当我们随着他的笔触,看到西部乡村颓塌的檐头、门框上的蛛网、荒芜的土地、“死了人都熬煎抬不到坟里去”的乡亲们的熬煎日子,便可以体味到作家内心的悲凉和无奈。(二)悲观的隐喻与作家的心痕在小说古堡(1987)中,村民们把千年的古木九仙树视为“风脉神树”,然而,树中已经空心腐朽;而那命运不好的善良、纯洁、充满野性和追求自由的“白麝”,几乎被一一猎杀殆尽。这种象征性的描述,事实上已经隐喻着当代原始神话的悲剧精神的命运。到浮躁(1988),市场经济大潮来临,社会的转型搅动着中国城乡的物质欲望。90年代全

10、中国人民的心态俨然就像躁动的商州州河。如果说,贾平凹在浮躁中,多少还存有一丝期盼虽然他不知晓“现代化”究竟会带来什么;那么,从1993年以来,贾平凹就再也没有书写过乡村那种诗意生活的作品。废都(1993),展现了知识分子不可救赎的灵魂,也显现出了贾平凹的悲观心理。高老庄(1998)更有着丰富的文化意味。文中开头就出现飞碟、崖崩,这种隐喻式的描述令人心悸。在村子里面,从宋至清的石碑随处可见,但它只是一块块扁平的石头,在上面搁放锅碗、拴牲畜的挂钩,甚至被垫在茅厕和猪窝里,除此之外,它已与村民的文化生活毫无瓜葛。在秦腔(2005)中,贾平凹已经感觉到十分乏力,他不愿也不能再去编织一个完美的民间故事了

11、,整篇文本呈现无数个碎片,象征着三秦大地的传统和精神的秦腔已成挽歌。 杨俊国:日暮乡关何处是读贾平凹的秦腔兼与福克纳比较,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19卷第3期.众多文本悲观的隐喻透显出作家悲观的心痕。二、什么是隐喻(一)语言学中的隐喻隐喻是什么?根据考证,“隐喻”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宋代。陈骙曾在文则中提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 陈骙.文则A.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已经表述了“隐喻”的基本特征-文“晦”而义“可寻”。何以文“晦”?因为隐喻最初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何以义“可寻”?因为隐喻总是借助于喻体来表达,

12、故有迹可循。在古希腊时期,隐喻就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并开始研究。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指出,隐喻可以被界定在英汉词汇层面,他认为“词分普通词、外来词、隐喻词、装饰词、创新词、延伸词、缩略词和变体词”。隐喻词,就是用一个物体去借喻另一个物体的词。 张少云.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J.修辞学习,2003,(02).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本身就是隐喻。“石头”“山腰”“树身”等词中都发现了在类似于意识心理过程中的浓缩作用下,这些不同的事物变成了一个新的物体。但“冷漠”“苦涩”“萎缩”“光荣”等词语在相同的“移位”效应的过程中,将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对象的属性相互交换。然后在用一种特殊的审视下,每句话

13、、每个词都是一个被人所遗忘的、浓缩或不完整的故事,甚至每个字符的构形都是具有隐喻陈述的。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雪莱和柯勒律治看来,隐喻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语言的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诗经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类的精神存在中,隐喻紧紧地保持着人与自然的渊源关系。在人类寻找喻体时,隐喻思维使得人们开始用那些现实事物作为喻体去意指那些不存在或看不见的喻意。一切存在的,皆只是一象征。它诱使人在一件事物中去寻找高于生命的事物,在死亡中寻找高于死亡的事物,隐喻使生命的意义成为了被人类灵魂所追求、期盼和守候的。凭借着隐喻的特点,我们在保持着生命的奇异和美好奥秘的遥远感去亲近世

14、界、了解世界、认知世界。从那时起,人们不仅将它看做纯粹的修辞现象,而且将它看作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看作是以一种事物去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 鲍红.李商隐诗中的隐喻J.安庆师范学院院报,2006,(05).(二)文学中的隐喻隐喻的再生,就是新生的语言文化,是原始文化的再次凝结,使得原始神话重现,再建了生命和宇宙的宗教感,使得人与自然的原始关联重新恢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正统的诗歌,其语言所具有的意象性、模糊性、多义性以及读者接手时的独特个性,都决定了诗歌在写作过程中隐喻多元化的理解。如,李商隐就常常以自然界的风花雪月、香草树木和日常生活中的灯镜琴瑟以及神话

15、传说等等,作为自己诗歌的喻体,来表达一种忧伤、迷惘的情绪,例如锦瑟嫦娥等。以及屈原的楚辞乃至更早的诗经等等,关于香草美人等的表达,都属于隐喻。同时,隐喻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中,人们都有着不同的心态、思维和文化。而通过隐喻,人们能很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甚至可以体现在隐喻上。这是因为,当人们做一些意象的隐喻时,文化和价值观就会在这些隐喻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例如,在中华文化中的松,竹,梅被称为“三冬先生”。因为它们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且都能够安全地度过严寒的冬天。在中国,它们代表了崇高的精神。但是在英国文化中,它们只是三种常见植物,不具有任何的关联性。同样,一些隐喻也有着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体现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