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997076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有专家指出,从一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已具一定程度。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所以,在如何划分中国信息化进程上显得比较温和,不像城镇化、工业化那样针锋相对,纷繁复杂。除了从工业发展角度划分信息化的历史跨度较长外,大多数学者都只是对近20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

2、行划分(见表1)。从表中可知,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两大阶段,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七个阶段。究其原因是依据不同、所采取的角度不同。表1近年来中国信息化进程研究论著比较二分法。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算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为止;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时间从1993年算起,到2000年止。另一种是将新中国成立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92000年为第二阶段。三分法。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

3、2年)为起步阶段,从1983年国家初步制定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起,至1992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为止;第二阶段(19931997年)为全面推进阶段,从1993年国家成立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起至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前为止;第三阶段(1998200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以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至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止。另一种是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角度,将新中国50年“信息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8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初创阶段,从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机床算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止;19791987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开拓阶段;19881999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阶段,从1988年“火炬”计划起,到1999年为止,还有一种是对“九五”及2010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1995年到1997年6月为试点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试点项目,进行系统协调;1997年7月至2000年为初步信息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初具规模,重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实现国内外联网;2001年至2010年为基本信息化阶段,全国规模的国家级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中国与国际信息网络的信息流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最后一种是以计算机产业为重点,

5、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956年到1965年为计算机启蒙阶段;19661977年为计算机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到2000年为计算机迅速发展阶段。此外,也有学者将近10年来信息化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1993年为第一阶段,1994年为第二阶段,1996年为第三阶段,1997年为第四阶段,1998年为第五阶段,1999年为第六阶段,2000年为第七阶段。种种文献表明,关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划分,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说法。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信息化端倪难现,大多只停留在个别特殊企业、特殊行业或少数实验室,不具有普遍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信息化才开始纳入议事日

6、程,并由低到高渐次发展。因此,笔者在这里重点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信息化进程进行研究,且以为划分四个阶段为宜:1.119781983年为信息化酝酿阶段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这次大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作了长篇重要讲话,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全国科学大会以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信息技术跃进了新的发展进程。这一阶段,信息化问题开始并已经引起了有关单位和部分科研人员的关注,但特点是处在酝酿阶段,还没走上运作轨道。1980年,电子工业主管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的精神,作出了军工企业加快军用转民用的战略性决策,由此使

7、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能力逐年提高。1983年,国家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时,首次把发展信息技术纳入国家政策,信息技术开始凸现。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会议可以说是全国科学大会,标志性文件主要有:1978年12月国家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0年12月全国科技大会通过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1.219841992年为信息化起步阶段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中国信息化的序幕。同年12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向发展国民经济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决定。同时,

8、国家把电子及信息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对它们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同时把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并以此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1986年3月,国家科委编制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俗称863计划,同年11月,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纲要,1987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并组织实施。在863计划中,信息技术被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包括智能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与微电子、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新型信息获取技术与实时图象处理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1988年5月,国家又制定了“火炬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宗旨是使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

9、高技术产业国际化。1986年10月,国务院还从宏观计划方面作出决定,要求在“七五”和“八五”期间,下大力促进电子工业发展,并选择把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软件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它们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1984年前后,电子技术应用的重点是设备改造与生产过程控制两个方面,1986年至1990年前,电子技术应用的重点是机床改造、工业炉窑控制、水泥生产、化肥生产、橡胶加工、电力负荷控制等六个方面。199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5月,国家计委召开全国第三次产业规划会议,决定和会议都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列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1982年,撤销了国家电

10、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和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成立了电子工业部。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推动国务院有关部委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1987年,国家计委的计划中心,预测中心与信息管理办公室三个单位合并组建了国家信息中心,负责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1990年3月,具有全国社团法人资格的信息行业民间组织“中国信息协会”在北京成立。1986年2月,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987年11月,全国信息化与商品经济研讨会在经济前沿地温州召开。1991年10月,亚太地区促进信息化研讨会在上海召开。19841992年,信息化起步阶段的标志化文件有:1985年5

11、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1989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2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4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六月国务院转发的关于进一步搞好机械电子工业全国行业统筹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等。1.319931997年为信息化全面推进阶段1993年3月,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即金桥工程),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赋予五项任务和职责:一是对全国性经

12、济信息化社会系统工程项目(如“三金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二是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需确定的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提出建议;三是预审工程立项、资金筹措和实施方案等重大事宜;四是协调各地区提出的问题和出现的矛盾,及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五是承担国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联席会议”的成立和“金字系列工程”的陆续启动,标志着中国信息化掀开了新的一页。1996年1月,联席会议改组为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担任组长,有20多个部委共同组成,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1995年10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

13、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1996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之中,“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被列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要目标,具体体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199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总部位于欧洲的国际组织“21世纪电讯、信息与经济合作组织、(TIDE2000)”合作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一次大规模

14、、高规格的“信息化与经济国际研讨会”。1994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0月,由NCFC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1997年4月国务院在深圳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体系6大要素及其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建立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和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建议。19931997年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的工作有

15、:1994年4月,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首次开通,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同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商务部部长布朗签定中美双方关于国家互联网的协议。1994年1月12日,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7月19日又成立了中国联合通信有限责任公司;9月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1997年12月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

16、互连互通。19931997年,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文件主要有: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5年10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三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199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3月邮电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络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4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1997年4月国家科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国家科委印发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办法、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