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直线运动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969110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直线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直线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直线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直线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直线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直线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直线运动(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直线运动直线运动专题(一) 综合评述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的基础 (1)恒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 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由静止开始被电场加速,或带电粒子沿着平行于电场方向射入电场中的运动; 静止的(或运动中的)物体、带电粒子、封闭着一定质量气体的玻璃管或气缸所受的各种外力的合力恒定,且合力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平行时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是研究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动量守恒系统中物体的运动所运用的,这些知识既是中学物理的重点,也是高考重点,应能

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高考视角 运动学在中学物理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内容包括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和振动,其识相综合考查的。在运动学方面,主要考查对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在直线运动中,热点主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由于它是研究其他运动的基础,而且公式较多,考查的热点也正是对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如 等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它的运动时间由高度决定,也常作为考查的重点。范例精析 例1、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经3s进入一个水平面,再经6s停下,斜面与水平面交接处的能量损失不计,则小球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的位移大小之比是:() A1:1 B1:2 C1:3 D2:1 思维过程思

3、路一:假设在斜面上小球的加速度为a1,在水平面上小球的加速度为a2,小球在斜面由静止下滑,做匀加速运动到达交接处达到一定的速度,又匀减速到速度为0,有a1t1=a2t2,找出a1和a2的关系,代入,即可解得。解析:由斜面到底端有: 由交接处到静止(可假设物体由静止到交接处)有: 又有: a1t1=a2t2 由得: 所以B选项正确。思路二:小球从静止开始下滑,做匀加速运动到达交接处时速度达到最大v1,这一段的平均速度为 ,后一段由速度最大达到零,平均速度也是 ,由s=vt,即可求得。解析: 所以,选项B正确。误区点拨此题条件较少,既不知斜面倾角,也不知各段的动摩擦因数。表面看来较为复杂,当然可以

4、用假设参量来计算推导,但是用平均速度求解可以简化这个过程。思维迁移灵活运用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会使我们的解题迅速而又准确。变式题:如下图,一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匀加速滑下,然后沿水平面匀减速运动到C停止已知AB长sl,BC长s2,小球从A经B到C共用时间为t,试分别求出小球在斜面上和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答案: 例2、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l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跳起,举双臂直起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了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s。

5、(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取10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思维过程思路:运动员跳起时,脚在下,手在上,落水时,手在下,脚在上,在空中做各种花样动作,并不影响整体下落的时间,运动员从离开平台到落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竖直上抛运动,另一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分别求出t1和t2,即为运动员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解析:运动员跳起达到最高点的时间为: 人从最高点下落至水面的高度是(10+0.45)m,可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为: t=t1+t2=0.3+1.4=1.7s误区点拨学生对于质点的运动规律较为熟练。此题中运动员在空中要做各种花动作,显然不能看作一个质点,但仍要

6、用质点的知识处理,如何转化为一个质点的问题,即使题中已作出提示,抽象为一个模型的能力也是此题的考查点。思维迁移高中物理研究的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规律,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但这些现象都可以看做或抽象成某种物理规律或几种规律的综合,学习中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再用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变式题: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面224m水平飞行时,运动员离开飞机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以后运动员以12.5ms2的平均加速度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ms(g取10ms2)问:(1)运动员展伞时,离

7、地面的高度至少为多少?着地时相当于从多高处自由落下? (2)运动员在空中的最短时间为多少? 答案:(1)99m, 1.25m; (2)8.6s例3、一艘小艇从河岸的A处出发渡河,小艇保持与河岸垂直方向行驶,经过10min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的C处,如下图。如果小艇保持原来的速度逆水斜向上游与河岸成角方向行驶,则经过12.5min恰好到达正对岸的B处,求河的宽度。思维过程分析:设河宽为d,河水流速为v1,船速第一次为v2,第二次为v2,(v2、 v2大小相同,方向不同)船两次运动速度合成如下图:由题意有:dv2t1=v2sint2 SBC=v1t1 v2=v2 以上各式联立,代入数据可求得:河

8、宽d=200m误区点拨此题是一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问题,搞清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思维迁移对小船渡河的典型情况,要能熟练掌握并画出其运动合成的矢量图,并应用其思路解决类似问题。变式题1、一条宽为d的河流,河水流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2,问:(1)要使船划到对岸时的时间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时间为多少?(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的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分析:船在河流中航行时,由于河水流动要带动船一起运动,船的实际运动是船在静水中的运动和船随水漂流的运动的合运动。所以,船的实际运动速度v是v2与v1的矢量和。(1)当船头垂直指向对岸

9、时,船在静水中的航速v2垂直对岸,则船相对于水的分运动的位移最短,运动所需时间最短,如下图。最短时间 (2)当v2v1时,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为,船速v可垂直河岸,此时航程最短为d,如下图, ,即船头指向斜上游、与岸夹角 。 当v2v1时,用三角形法则分析,如下图,当船速v的方向与圆相切时,v与岸的夹角最大,航程最短。设航程最短为s,则由图可知 ,所以 船头指向斜上游,与岸夹角 。当v2=v1时,如下图,越小越大航程越短,由图可知 ,而 ,所以 。此时船头指向斜上游,与岸夹角为,航程,越小航程越短。当0时,s有最小值,等于d。但此时船速v0,渡河已经没有实际意义。所以,s只能无限趋近于d。2.

10、玻璃生产线上,宽9cm的成型玻璃板以2ms的速度匀速向前行进,在切割工序处,金钢钻的割刀速度为10ms为了使割下的玻璃板都成规定尺寸的矩形,金刚钻割刀的轨道应如何控制?切割一次的时间多长?思路:如果玻璃板不动,垂直于玻璃板切割即可成矩形,而玻璃板匀速运动,要切割成矩形玻璃,即合运动的方向垂直于玻璃板的边缘,切割刀的运动和玻璃板的运动为分运动,利用运动的合成求解。解析:如图v1为玻璃板运动速度,v2为切割刀的运动速度,v为合运动的速度,切割刀应与玻璃边缘成角逆向玻璃板运动方向切割,由图知: =arccos0.2切割刀切割一次实际通过的位移为s=d/sin切割用的时间为 故金刚钻割刀应控制在与玻璃

11、板运动方向相反成=arccos0.2的方向上,切割一次的时间为0.91s。直线运动专题(二)例4、光滑水平面上倾角为的斜面体质量为M,在斜面上用平行于斜面的细线悬挂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如图)。逐渐增大的水平力按图示方向作用于斜面体,试分析计算:水平力多大时,小球对斜面的压力恰好减小为零?这时细线上的拉力多大?斜面体受水平面的支持力多大? 思维过程当小球对斜面的压力恰好减小为零时,小球受重力mg和细线的拉力T作用,合力沿水平方向,小球与斜面体一起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小球的受力图如图(甲)所示: 可知细线上的拉力为T=mg/sin重力与拉力的合力为f=mgcot小球与斜面体一起向右运动的加速度

12、为 对斜面体而言,其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 它的运动方程为:将T和a的表达式代入上述两式,可得F=(m+M)gcotN=mg+Mg误区点拨当小球对斜面的压力恰好减小为零时,这时细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没变,这是一个临界状态,如果F再增大,m会飘起来的,这个夹角才会变大。思维迁移此题是一种特例:小球对斜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如果小球对斜面的压力不为零,将会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受力分析及列方程时注意。变式题1. 如下图,长方体木块被剖成A、B两部分,质量分别为m1=2kg、m2=1kg,分界面与水平面成60角,所有接触面都是光滑的。(1)若水平恒力F=12N向右推A,求水平面对A、B的支持力各多大?(2)

13、若水平恒力F=12N向左推B,求这时水平面对A、B的支持力各多大? 解析(1)设A、B两部分通过接触面相互作用的正压力为N,光滑水平面对A、B的支持力分别为R1和R2。则A、B的受力图如下图。 A的运动方程为 B的运动方程为式与式相加,可得共同加速度为 将a代入式,可知A、B相互作用的正压力大小为 。将N代入式和式,得N1=m1g-Nsin30=20-2.3=17.7(N)N2=m2g+Nsin30=10+2.3=12.3(N)(请注意:N1m1g,N2m2g,但N1+N2=m1g+m2g。)(2)F向左推B时,A、B的受力图如下图。 A的运动方程为 B的运动方程为式与式相加,可得共同加速度为

14、 将a代入式,可知A、B相互作用的正压力大小为 。将N代入式和式,得:N1=m1g-Nsin30=20-4.6=15.4(N)N2=m2g+Nsin30=10+4.6=14.6(N)(请注意:N1m1g,N2m2g,但N1+N2=m1g+m2g。2 .题目如1题,试分析计算:若有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向右推A。试问F增加到多大时,A对水平面的压力恰好减小到零?这时B对水平面的压力多大?解析根据图,对A而言,只有当A、B之间相互作用的正压力N1恰好满足以下方程时,对水平面的压力恰好减小到零。这时A沿水平面的运动方程为方程: 由可知N=m1g/sin30=40N。对B而言,它的运动方程为 将N代入式,可知A、B共同加速度 。根据式和式,可得: 点评1、不难看出,1题与2题,研究的是同一类物理过程。显然,通过2题,将这类问题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